9月本是新個稅法實施之月,個稅減了,對稅負的關注卻絲毫沒有降溫。本週,又有兩則消息拉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一是據測算,今年中國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元,有專家表示中國迫切需要減稅。二是《人民日報》發文稱中國專家質疑《福布斯》雜誌中國稅負世界第二説法,《福布斯》則逐條回應。一來一往間,稅負話題越辯越熱。
既是辯論便有兩方觀點。一方説,以國際標準“宏觀稅負”衡量,我國稅負並不高;另一方則表示,“稅負痛苦”的關鍵不在於稅率而在於痛苦。如果一國稅負絕對值不是最高的,但因為稅收支出和老百姓沒關係,痛苦指數自然高……身處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權站在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多元讓我們的資訊更豐富、視角更開闊、判斷也就更準確。但多元的前提是包容,對異己之見允許説、聽得進、即便不同意也容得下。在這場爭論中,雙方的觀點其實都有合理之處,與其各説各話,倒不如雙方交叉作換位思考。
多數人都希望稅越少越好,此乃人之常情。抱怨稅重的許多都是平頭百姓,非專業人士,説稅負不知道什麼是“最高的邊際稅率”,聊物價也整不明白啥輸入性通脹。但經濟問題從來都是複雜的,有著諸多紛繁錯雜的因素,不是一個漢堡的價格或某項稅率的高低這樣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清楚、説明白的。只有充分佔有資訊,才有可能全面、深入地做出分析,最終透過表面直達問題的本質。有關專家的反駁中對相關資訊有著詳細的介紹與解讀,至少可以讓我們的資訊不是單向的,在很多方面有利於納稅人更為科學地了解和看待自己的稅收。
認為我國稅負並不高的業內專家和有關部門也不妨想一想,為什麼透過數據公式測算出的中國宏觀稅負並不高,卻與許多公眾的直覺相悖。痛苦是一種感覺,很難説科學與否,但一定是有原因的。讓國人痛苦的不是中國稅負在全球的排名,而是稅收的投向——政府財政支出是否合理,程式是否透明。當納稅比重與國家提供的服務之間達到平衡,稅負帶來的應是因受益而收穫的滿足絕非痛苦。比如有些北歐國家,宏觀稅負達到50%,但由於福利超好,多數民眾對高稅負並沒有太多意見。
辯論與解釋固然可以起到溝通作用,但效果畢竟有限。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完善財政支出結構之上,一方面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支出,讓老百姓從中直接受益,提升納稅人享受公共服務的幸福感。另一方面,降低政府自身行政成本,讓稅款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這才是對稅負問題最給力的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