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加大前瞻性針對性調控力度

時間:2011-07-27 09:0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值年中,一系列經濟數據紛紛出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9.6%,較去年下半年9.7%的水準略微下降,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斷攀升,通脹的壓力加大。

  面對持續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央行3次上調存貸款利率,同時在1—6月,每個月上調一次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還頻繁地進行了公開市場操作、匯率彈性增強、信貸控制和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

  調控之下,效果明顯,社會融資總量漸漸回落。但遏通脹和保增長似乎是鐘擺的兩端,無法兼顧。面對當前複雜的局勢及市場上存在的一系列疑慮和困惑,本報獨家專訪了國務院參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

  兩個特徵:

  結構調整與增速趨緩

  問:最近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對此您怎麼看?

  答: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呈現兩個趨勢性特徵:經濟的外部環境正處於危機後持久的全球結構調整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決定了未來的經濟增速將逐漸趨緩。

  從趨勢看,我國經濟也正處於一個從過去兩位數高增長平臺,逐步邁向相對趨緩增長的平臺。這一趨勢並不是經濟週期性問題,也不是宏觀政策力量所能支配、調控的。

  相對2007年12%的GDP高增長,或者説相對去年10.7%的增長,今年增速如果減少1—2個百分點,是否就是“硬著落”?我認為,經濟增長減速多少本身,並不能足以解釋是否“硬著落”。

  在中國目前,觀察是否“硬著陸”,關鍵看兩條:當採取宏觀緊縮政策後,經濟增速出現放緩,一是是否直接影響了社會的穩定;二是是否直接影響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只要整個金融體系是基本穩定的(個別小金融機構經營困難是自然的市場現象),社會是基本穩定的,就不必擔心“硬著陸”。

  由此意義上也可以説,是否“硬著陸”,實際上不能僅僅看貨幣政策的鬆緊程度,還要看對失業人群的再就業、失業保險、失業救助、社會保障等各項財政政策的落實情況。

  兩種手段:

  穩健貨幣與積極財政

  問: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控物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物價快速上漲態勢已經有所緩解。您認為下半年物價走勢如何?

  答:今年是“政策調整年”,而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當中最關鍵的是貨幣政策。如何逐步消化已存在於市場的近76萬億巨大貨幣存量問題,這是今後幾年貨幣政策的頭等大事,也是事關能否保障今後物價基本穩定的一項大事。

  今後一個時期,適度偏緊,或者説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既有利於週期性矛盾的解決,也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需要繼續運用公開市場、存款準備金等的常規手段,不斷對衝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下“不合理”的貨幣增量;基於防止輸入型物價上漲因素和國內經濟的內在需要,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一定彈性的原則;在市場上各種實際利率已大幅上浮的現實下,應逐步使基準存款利率轉負為正。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