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地方轉型思路亟待厘清
目前,投資已成為地方政府拉動G D P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地方政府過度依賴投資,已經使得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失去了均衡性,過度投資的負作用也正在展現。
不少代表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壓力已經無法跟上純粹以投資拉動G D P的方式,不少地方大量投資後,當地居民的幸福感並沒有提高,反而飽受污染之苦。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孫咏梅分析認為,從全國各地制定“十二五”規劃情況來看,很多地方還是以發展速度為第一要務,而且為了能在五年內見成效,投資仍以基礎建設為主,主要集中在傳統製造業上。“雖然有的地方政府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並不高,只有個位數,但如果按照其投資規模推算,經濟增速就會上兩位數。”
為什麼地方投資衝動這麼強烈,而且持續投向基礎建設和傳統製造業?孫咏梅認為,關鍵還是地方對“十二五”期間經濟如何轉型的思路尚未厘清。
當前必須認識到,中國進行經濟轉型已經勢在必行。“現在中央提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再是一個口號了,是非常迫切非常現實的,是‘十二五’時期一個發展主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充分發掘了人口紅利。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中國將不再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中國過去的競爭優勢在於廉價、充足的勞動力,然而這種比較優勢將逐漸消失;與此同時,中國還沒有足夠富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産業還不會一下就獲得明顯的比較優勢,這是中國在“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最大挑戰。
那麼地方經濟應該如何轉型呢?首先應該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説,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會逐漸放緩,原因一是“4萬億”投資基本結束,二是國際市場恢復緩慢並有可能反覆,三是消費佔G D P比重過低的格局並未改變。這意味著,中國既往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必須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使國內消費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其次,發展集約型經濟。“中國這些年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凸顯出的資源與環境約束,越來越迫使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説,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2007年的時候已經超過美國,能源消費總量2010年也成為世界第一。所以,走集約型經濟發展之路已經顯得相對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