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香港學者郎鹹平指責科龍集團董事長顧雛軍在收購國有企業過程中造成國有資産流失,並主張國家“停止以民營化為導向的産權改革”,停止管理層收購。在這場全民大討論中,國資委沒有改變改革的決心。回過頭來看,李榮融説:“看問題要看整體,他(郎鹹平)看到的點多面少。”
最近幾年,各大央企的利潤節節攀升,在對“最賺錢央企”的壟斷指責聲中,他一直堅持一個觀點:“央企是要踢世界盃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石油公司加起來比不過美國一個埃克森美孚公司,還有什麼石油定價權?”
因為懷著“企業強則國家強”的民族復興夢想,他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他解釋説:“你不走出去,人家就進來了。你沒有實力配置全球資源,只能被人配置。”
最近幾年,央企的薪酬也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李榮融的態度一直很明確:“前門必須開,該給的應該給。後門一定要關,旁門則必清。”
他解釋説:“我寧可被罵,也要留住人才。我的宗旨,就是不欺負老實人。以前,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很嚴重,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改革遠遠沒有到位
雖然成立國資委之後的央企今非昔比,但李榮融坦率地表示:“目前只是小改,改革遠遠沒有到位,國有企業50%的潛力還沒有挖掘出來。”
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國有企業的戰略佈局和結構調整仍在繼續推進,另一方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産、資源性國有資産以及經營性國有資産中的金融企業都缺乏一個像國資委這樣的出資人對其管理。
儘管如此,中國目前的國企改革已經引起了法國、德國等國家的關注,他們也在思考:國有企業應該佔多大比重?應該有怎樣的力量才能在經濟調控中反應快、效率高?
卸去國資委主任之後的李榮融據稱想學外語,想把國資委董事會、監事會的培訓課程聽完。
也有不少企業希望邀請到李榮融當顧問,但他的影響力還不止於此。今年7月23日,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他推薦的一本書《未來企業之路》,已經因為“李榮融薦書”而銷售火爆。(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