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可兌換進程不應拘泥于理論框架,而應在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同時,就給予人民幣的區域化乃至國際化以相當的關注。將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和國際化進程合二為一。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使人民幣匯率具有中長期穩定的可能條件,這極大地增加了人民幣區域化的可能性。如果考慮包括大陸和港澳臺組成的中國經濟體,那麼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歐盟的第三大經濟體。隨著清邁協議的多邊化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在全球的鋪開,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並未因資本賬戶可兌換的制約而放緩,反而在加速之中。
命題三:“人民幣之日”的降臨即人民幣審慎的區域化。
如果人民幣匯率能夠保持長期穩定,並且穩健地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就可能成為亞洲支點貨幣,其收益和風險並存:一是作為區域金融板塊的核心,在金融資本全球化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源於外部的投機性金融攻擊所能夠造成的結果,是亞洲區域金融板塊的最週邊國家遭受碰撞和衝擊後,暫時脫離亞洲貨幣匯率聯繫機制或退出泛亞元區,而核心國家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種風險;但是同時卻必須負擔起區域主導大國的責任,及時幫助這些區域週邊國家重組金融體制,幫助其重返區域金融板塊中。二是作為區域金融板塊的核心,可能從區域週邊國家獲得國際鑄幣稅收益,但是其國際收支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制定均需考慮政策的外溢效應。如果我國以推進人民幣作為亞洲支點貨幣,有關人民幣的宏觀金融政策就不再是獨立的國家經濟政策,而是綜合考慮了區域內其他國家金融經濟發展需要的,帶有“區域政策”色彩。
但要使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需要中國經濟作出轉型,目前中國以全球20%的人口,耗用全球30%的資源,提供給全球10%的産出;未來10年,中國必須以全球18%的人口,耗用全球36%的資源,提供給全球18%的産出,才能使得中國經濟在整體品質上為人民幣區域化提供可靠支撐,現在看來,這非常具有挑戰性。
命題四: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國際化的人民幣“資産池”作為支撐。
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多種政策的搭配和協調。粗略地來説,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和國際化進程的融合意味著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以貨幣互換為手段,以跨境貿易為突破口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難點可能並不在於讓周邊經濟體接受人民幣及相應資産的輸出,而是中國貨幣當局如何提供高效的結算通道和便捷的境外人民幣向境內的回流渠道。
沒有利益相關就沒有關注,因此人民幣的國際化必須以人民幣資産池的國際化為支撐。回顧美國,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融市場是國債市場,而其股市的國際化程度卻始終較低;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産的輸出必須有國際化的中國國債市場為基礎。
好友何志成在其新作《保衛人民幣》中對人民幣國際化有精彩分析。我們的觀點非常接近,如何正視我國資本項目管制的長期性問題,歐洲國家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走到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平均花費了16-20年的時間,因此人民幣的國際化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值得中國關注的基本戰略。 □北師大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