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5個月經濟運作數據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基本消除,我國宏觀經濟基本步上常態發展軌道。然而,經濟發展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舊的因素消失了,新的因素又産生了,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密不可分,國內外眾多因素疊加,使經濟運作呈現新的特點,存在潛在風險,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第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給世界經濟復蘇增添干擾因素,我國外需市場能否平穩拓展仍難確定。最近一段時期,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原材料等市場價格,出人意料地持續下跌,給世界經濟復蘇增添了陰影,尤其是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以及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存在類似問題,使得歐元區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這些問題會不會變得更加嚴重,這讓全球經濟發展面臨不確定性因素。同時,日本經濟恢復性增長不如預期,美國持續施壓人民幣升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大,國內居民工資面臨普漲壓力,這些因素疊加起來,使我國出口市場面臨更加複雜局面,因而,我們對出口拉動經濟的貢獻率,需要保持一份冷靜。
第二,居民消費增長勢頭雖然較好,但由於缺少制度支撐,消費持續增長動力不足。今年前5個月,居民消費持續較快增長。居民消費是實現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科學發展重要的支撐因素,但由於國民財富分配上過多向國家傾斜且存在分配不公,對居民消費形成嚴重制約。今年居民消費只是短期政策刺激的結果,不具有可持續性,在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做大的調整之前,在貧富差距沒有明顯改善之前,居民消費尚難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依靠投資支撐增長局面的慣性一時很難改變。提高居民消費比例需要制度支撐,需要分配格局重組,這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貨幣投放量雖然有所回調,但回調力度太小,長期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為日後經濟運作埋下後患。今年1-5月份,貨幣供應雖然逐月減少,但仍處於高位運作,1997-2008的12年裏,廣義貨幣(M2)供應量沒有一年增幅超過20%,大部分年份均在15%以下;1995-2008的14年裏,狹義貨幣(M1)供應量只有2007年增幅超過20%,為21%,絕大多數年份均在18%以下。尤其是新增貸款量,1998-2008的11年裏,只有2003年增幅超過20%,達到21.7%,而去年增長速度達到98.72%,今年前五個月與前年同期相比也增長了89.74%,今年7.5萬億元新增貨幣投放目標將被突破。貨幣投放規模與GDP增長率之間差距太大,10%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與25%以上貨幣供應增速怎麼可能匹配?把貨幣這頭老虎從籠子裏放出來,它不攻擊房地産,必定攻擊綠豆。同時,大量放貸必定沉澱更多壞賬死賬,還將增大金融風險。
第四,短期價格高漲風險較小,長期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受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持續走低,輸入型通脹壓力減小;受季節因素影響,國內副食品和蔬菜價格回落,前5個月通貨膨脹率雖然呈逐月回升態勢,5月份CPI指數也已經達到3.1%,但上漲幅度低於預期,1-5月份通貨膨脹率為2.5%。可以預期,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因素滯後影響,我國房地産市場調控效果逐步顯現,夏糧豐收在望,今後幾個月物價上漲壓力不會太大。然而,一是世界各國為經濟復蘇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必然要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重要原材料市場價格,這將不可避免的對我國産生輸入型影響;二是我國執行持續性的寬鬆貨幣政策,加上國民收入分配政策調整和普通職工工資上漲、成本推動,對價格上行形成推動;三是目前進入極端氣候多發期,夏糧豐收不代表全年農業生産形勢一定穩定,糧食和農副産品供應存在變數。上述眾多因素極有可能産生疊加效應,第四季度很可能面臨較大的價格上漲壓力。全年看,潛在通貨膨脹風險依然存在,壓力並沒有減輕。
面對各種風險因素,必須未雨綢繆,把握時機,掌握火候,小步幅,快節奏,運用多種調控手段,鞏固經濟平穩運作勢頭,為深化改革、解決經濟發展中深層次問題,為調整經濟增長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健康的宏觀運作環境,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丁茂戰 作者為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