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協會上,人們很關注通脹預期。一般來説,央行調控物價的手段,一個是數量控制,一個是利率控制。在現在的情況下,用利率控制手段風險極大。因為雖然利率是由各國的央行定的,但是全世界資金的流動性非常強。如果你的利率提高到一定的水準,跟其他國家的利率相比出現了一定的利差,那麼提高利率來控制國內流動性的目標,就會因為大量熱錢涌入而使效果下降。因為中國的結匯制度,只要是外匯進來,央行必須拿人民幣買,就要釋放人民幣,産生進一步釋放人民幣流動性的結果。
控制貨幣數量還可以用央票。這個辦法控制的效果是可以的,發行多少央票就回收多少人民幣,央行承擔利息。但是這種控制的結果,對於資金的使用效率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只是解決一個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但是如果採用借錢的辦法,就可以以資金做先導,用資金輸出帶動産能輸出。這樣,第一能夠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第二能夠帶動産能輸出,使得我們很多企業能把它的産品賣到境外去,第三能夠回收人民幣的流動性。
改革財稅制度調整三大産業結構
關於國內三大産業調整結構的問題,許善達重點談了現行財稅制度的阻礙作用。他説,從稅收上來講,1994年改革所遺留的最大問題就是營業稅的問題。1994年改革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決定在商品領域全面推行增值稅,服務領域全面保留營業稅。增值稅改革解決了過去産品稅的弊端:第一重復徵稅,第二齣口不退稅。但是現在看,從1994年到現在已經16年了,在第三産業領域,我們實行的營業稅仍然是重復徵稅,仍然是出口不退稅。而且因為有營業稅和增值稅,這兩個稅制之間還存在著重復徵稅。這樣的營業稅制度就造成了現在第三産業的發展不理想的情況。
這個稅制的影響有多大?許善達説,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今天我們把增值稅取消了換成産品稅,然後重復徵稅,出口也不給你退稅了,中國能不能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不要説重復徵稅的問題怎麼解決,光把出口退稅降低幾個點,看看出口會是什麼局面?但是當前中國的服務業就是出口不退稅,帶著稅出口,一道一道還要重復徵稅。這樣的制度制約了産業結構的調整,對於增加就業、增加收入都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他介紹説,地方上最近一段時間也進行了不少探索,有一點突破。其中有一個進步,就是一些城市搞的資訊化服務,實行了免稅政策。南京是全國這種服務做得最好的地方。但是這個突破的範圍太小,領域太窄,絕大部分的服務業仍然還是處在一種重復徵稅和出口不退稅、不免稅的狀態,所以在世界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如果我們不下決心改掉這個稅種的話,我們國家這個産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實現不了的。”
不過許善達説,雖然稅款佔的份額並不大,但是要改這方面的稅制難度非常大,可以説是把1994年改過的稅制再改一遍。而且還需要領導人的決策。
但是他表示:“這一步假如某一天要邁出去的話,中國整個的局面就會大變。就像我們花了十幾年,從一個普通的國家變成一個全世界的製造業大國,出口量超過德國變成世界第一。如果我們的服務領域再能有一個好的制度環境的話,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又將是今天難以想像的。”(方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