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達:應該搞一個居民收入增長規劃

時間:2010-05-05 09: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根據這樣的結論,許善達建議,政府應該搞一個居民收入增長的規劃。這個規劃要搞一段時間,比如説5年或者是10年,並且不能僅僅局限在反週期的政策思路中。要超越這個視野來研究中國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以及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設計出一套跳出反週期調節的宏觀調控的戰略,然後包含著若干措施,這樣才能夠起到提高居民消費率、進而恢復經濟均衡的作用。之前中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等於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結構調整的目標,推遲了結構調整的時間,用以保持總需求的增長,使得經濟很快從金融危機中復蘇。但是,不能永遠圍繞金融危機來處理問題,還是應該有一個長期的提高居民消費率的戰略。

  借錢給發展中國家輸出産能

  關於外需和內需的關係。許善達説,産能包含兩部分,在所有的投資裏,最後會形成一部分産能要輸到境外去。中國是貿易順差,總體上講,是産能對外輸出。實際上對國內來説,只要多出的部分産能能夠形成出口,留在國內的産能和國內的需求就能夠相等,達到均衡點。換種説法就是,如果能保證多餘的産能出口,出口的比重越高,國內經濟就越能接近於均衡。這比調整國內經濟結構要簡單得多。對整個經濟的調,一定是個相對長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搞5年到10年的規劃,而且可能不只一個而是兩到三個,要花10年,20年,甚至是30年來實現這樣的均衡。但是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産能已經大於了需求,而且居民消費下降的趨勢在持續,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擴大産能的輸出量。輸出的産能越多,就能給國內調整結構準備出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資源,使得這個調整能夠比較平緩、比較順暢地進行。否則如果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做一個劇烈調整,必然會給整個經濟造成很大的不穩定。

  如何産能輸出?許善達説,金融危機之後,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數量減少了25%。發展中國家本身發展是需要資金的,而且需求量還要增長。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是極缺資金的。他們需要更多的錢開發潛在的資源。與此同時,中國的資金是過剩的,無論是外匯儲備還是國內資金。

  外匯儲備2萬多億美元沒處花,人民幣也過剩。許善達説,央行在金融危機之後,兩次提高了法定的存款準備金率1個點,吸收控制了6000億人民幣。但是準備金率提上去,對很多資金的影響並不明顯,為什麼?因為在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時候,中國很多的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已經超過了3%。換句話説,就是商業銀行拿著人民幣沒地方用,存在央行裏。結果到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時候,商業銀行只是把超額準備金率劃出一個點到法定準備金賬戶上去,沒有實質性變化。

  商業銀行的存款去年是9萬多億元,只貸出5萬多億。在中國,貸存比的控制指標是75%。就是存1塊只能貸7毛5。但是發達國家是百分之百,吸收1塊錢存款可以貸出1塊錢。然而即使中國商業銀行的貸款比例低於發達國家25%,仍然貸不出去。

  許善達建議,中國拿出5000億美元搞一個共用發展計劃,借錢給發展中國家搞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求這些國家用中國借給他們的錢來買中國的産能,從而把中國企業的産能輸出去。中國政府雖然沒有明確做這樣的規劃,也已經在做一些準備工作。他説,央行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向急需外匯用於對外貸款的商業銀行施以援手。相比較其他公開市場工具,央行這樣做一箭雙雕。既能夠調節外匯頭寸,又能夠回收人民幣流動性。有一個數字,截止2009年11月末,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外匯貸款3762億,同比增長51%。而11月末,外匯各項存款餘額2049億,同比增長5%。換句話説,有1700億的金融機構的外匯貸款不是靠存款支援,而是靠央行支援。這1700億美元相當於回收了10000億人民幣的流動性,而兩次提高1個點的準備金率只控制了6000億人民幣。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