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徹底清算增長主義
中國經濟時報:1995年,決策層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共十七大進一步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説明我們已經看到增長主義産生的很多負面影響,各方已經達成共識。特別是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雖然中國使用超常規的加大投資的刺激政策,避免了經濟大幅滑坡,但我國經濟運作過程中存在的結構性失衡的矛盾、GDP挂帥、出口和投資主導等問題仍然根深蒂固。金融危機的爆發,説明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當其時。從認識上説,現在是徹底清算增長主義的時候了。
李義平:可以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增長主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不是增長方式,蘊含著把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把提升人民群眾的福祉放在了重要位置。增長只是手段,採用什麼樣的路徑增長必須服從這一目的,例如造成污染、過度壓低勞動力成本就不符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
要克服增長主義,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必須改變衡量標準和幹部的選拔標準,這是一個像高考指揮棒一樣的東西,要從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福祉的角度,重新設定衡量標準和考核指標。其次,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最重要的是,政府應當從計劃經濟下直接拼經濟增長的思維慣性中解脫出來。計劃經濟沒有宏觀和微觀的區別,整個社會就像一個社會化的大工場,政府直接拼經濟是可以理解的。在市場經濟下,經濟增長嚴格地説是微觀層面的事,作為宏觀層面的政府只要提供了好的環境,企業自然會在投入産出的比較之下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有效率、有品質地發展。而政府如果直接充當市場主體,直接拼經濟,提出具體的GDP的增長目標,在特有的政府從屬關係下,這樣的目標不僅能夠完成,而且能夠超額完成。而與此同時,品質和效益卻打了折扣,發展的目的也成了問題。
為了遏制單純增長的弊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具體而言:第一,政府應提供充分的公共品,著力於高級生産要素的培育。這些領域包括教育、人力資源、環境品質等。第二,政府應提供有效解決外部性的制度安排。很多污染問題是極端的負的外部性,是企業所承擔的成本沒有反映社會的真實成本。政府所給出的制度安排,應當有利於企業把由社會承擔的成本內部化。第三,政府應著力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壟斷,壟斷會破壞公平競爭的環境,對市場經濟而言,公平競爭的環境比什麼都重要。沒有公平競爭的環境,就閹割了市場經濟最本質的東西。況且,壟斷者的利潤通常是以影響全局的經濟發展效益為代價的。而且一旦打開封閉,在開放的環境裏競爭,壟斷者的先天不足就會暴露無遺。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還要盡可能地減少直接補貼企業和産業。直接補貼企業和産業會扭曲信號,一方面會造成産能過剩,另一方面由於依賴於政府的補貼而難以建立起良好的産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