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主義綁架了民生
中國經濟時報:我理解,這種消極後果就是如今人們看到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使用,導致全球範圍內的能源、資源、氣候、環境危機。在産業發展導向上,求大求多,直至産能過剩,而忽視了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人所共知的是,我國出口産品結構的不合理,就是粗放式經濟增長導致的結果。
李義平:我將增長主義的消極後果概括為:
首先是會把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實際上,GDP只是一個營業額,如同馬克思所講的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一樣,我們不僅要看GDP的數量,而且要看GDP的品質,要看GDP的物質構成。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清朝的GDP佔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GDP只佔世界的5%,清朝軍隊有100多萬人,結果還是被迫簽訂了割地賠款條約,原因在於英國的GDP構成是工業革命的産物,清朝的GDP是茶葉、蠶繭、瓷器等。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的GDP大而不強,很多産品處於産業鏈的低端,在很多産業領域不具有優勢,且過度依賴外需,面對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危機非常被動。
其次,增長主義簡單追求增長,會使資源環境不堪重負,因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對GDP的增長都是正效應。甚至把大樓炸了建,建了再炸,如此迴圈往復,都可以增加GDP,都可以使經濟增長。加爾佈雷斯曾生動地寫道:“從商品的生産和消費兩個方面都會發生對環境的損害發電廠對空氣的影響,由此産生的氖對視力的影響,煉鋼廠對附近湖泊的影響,汽車對肺部的影響……”。此外,在特有的行政從屬下,增長主義會誘發一些官員説假話,不擇手段地製造GDP,製造亮點工程,然後是陞官,留下的則是債務和過度建設的半截子工程。
最後,只要依然是增長主義,勢必會造成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分離,難以有效地解決公平分配問題,難以有效地解決民生問題。這是因為,一旦把增長作為目的,分配自然會向政府稅收和企業利潤轉移,因為政府和企業可以用其所得繼續投資,繼續促進增長,繼續生産更多的産品,致使居民收入有限,直接制約了內在的消費需求。於是,在國家財政收入一定的情況下,一定會偏向生産性投資,而不是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的投資,因為這樣的投資格局有利於繼續增長。在增長主義思想的主導之下,儘管基礎建設投資的邊際效用已經遞減,儘管在這種情況下轉而投資民生會産生更大的效用,但在實踐中卻難有這種理想的結果。社會保障等公共品的缺乏進一步制約了內在的消費需求。增長主義綁架了民生,是我們一直強調改善分配狀況、改善民生,卻遲遲難以見效的根本原因。有媒體報道,有的經濟強縣只有一輛救護車,這正是增長主義的典型表現,經濟增長了,人民卻並不實惠。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放任高房價,因為這在他們看來,高房價象徵著發展。只要增長主義依然像高考指揮棒一樣發揮作用,經濟發展方式就難以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