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啟幕,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討論頗為熱乎。筆者與親友也多次談到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話題,其中有人提出,搞低碳經濟,國家有大的決策和規劃,行業、企業、單位也都有分內的事做。咱是個老百姓,就先從低碳生活開始吧。
這話説得實在!可是怎麼做才算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説著容易做起來難。低碳就是降低碳排放,碳排放的主體是二氧化碳。概括地講,要保證人們正常的衣食住行,發電、採暖時燒煤,交通工具燒油、燒氣等都直接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為什麼説做起來難?一方面,國情決定我們短期內不可能不消費大量傳統能源,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也非旦夕之功;另一方面,不能説為了降低碳排放,就讓人們不乘車船飛機,不住溫度濕度適宜的房子,餐桌上取消肉蛋奶……放棄幾十年辛苦奮鬥換來的現代生活,明顯降低生活品質,並不是低碳生活的本意。
難道老百姓對低碳生活就無所作為了?並非如此。科技不斷進步,認識自然的水準不斷提高,人類現在能夠利用太陽能、風能、核能、潮汐能,開發沼氣等生物質能,部分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做到盡可能少地排放二氧化碳。同時,積極開發節省能源的技術和産品,小到節能燈、節能家電,大到隔熱採光性能好的節能建築,因為節能意味著少用電,少燒煤、油、氣,也就是少排放。
個人的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從一些生活細節入手。如使用節能燈、節水型水龍頭和馬桶、人走關燈關電器、少洗幾次熱水澡、不開大排量車或少開私車多乘公交等,還有少用一次性筷子、住賓館時減少床單換洗次數、紙張雙面列印、拒絕過度包裝、廢舊物品再利用等等,農村居民還可以使用沼氣點燈、做飯。
“少排放”之外,還有“多吸收”。植樹造林可以讓更多的樹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沒有能力和時間去荒山造林不要緊,沒有機會參加義務植樹也不要緊,愛護身邊的花草果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攀折樹枝,也是為森林“碳匯”做貢獻。有條件的,可以像很多日本民眾那樣利用閒暇搞搞園藝,種點花草菜蔬,不亦樂乎!
也有人提到“再利用”。人類處在一個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和排放的時代。我們承認廢棄和排放不可避免,並不等於做不到少廢棄和再利用。具體到個人,先試試少産生垃圾,再試試給垃圾分類,能回收的賣給回收站;洗菜的水用來澆花、衝馬桶,少用洗滌劑等化學品,買東西自帶購物袋,這些都是舉手之勞。
以上種種,遠非低碳生活的全部,有興趣者盡可深度探索。要求不必太高,改變不必太大,每個人對照著做幾件事,積少成多,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