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發佈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出,面對外需萎縮的長期壓力,要加快刺激內需。報告認為要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薪酬管理,規範津補貼的同時實施績效工資,逐步形成合理的工資水準決定機制以及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工資增長機制。
儘管央行的貨幣政策歸屬宏觀範疇,但要想讓宏觀貨幣政策能有效傳導,央行也的確有必要關注微觀經濟,從這個角度來看,央行指點公務員工資問題,似乎並非多管閒事,某種程度上未嘗不是央行工作盡職盡責的體現。
假如公務員工資能夠規範,宏觀貨幣政策當然才能夠更加有的放矢。不過,公務員的工資究竟多高合理,是否需要實施績效工資,公務員的工資增長機制又該如何與經濟增長相適應,其實更應是公共財政、進而是廣義公共政策需要關心的話題。畢竟,公務員的工資來源於財政,公務員工資的規範,當然應該由財政來操刀,至於公務員的績效考核,以及公務員工資究竟是高是低,以及如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如何與經濟增長相匹配,也的確無需央行費心勞神才是。
真實的情形其實是,公務員的工資已有國家財政兜底,基本屬於旱澇保收,至於與經濟增長相適應,更是無需央行額外提醒便已提前完成,從公務員報考的熱度,其實不難看出公務員的工資早已超額體現了績效,並超越了經濟增長的平均水準。相形之下,廣大體制外的職工的工資,卻相當尷尬,即便撇開欠薪現象不論,“只見CPI漲,不見工資增”更是普遍的感受,經濟增長不能惠及體制外的公眾,民營、私營企業的薪資與經濟增長不匹配,恐怕才是央行貨幣政策更需著力關照的核心命題。
基於上述視點,央行貨幣政策固然需要有微觀視角,但操心公務員工資的增長,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如何確保體制外職工群眾的薪資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如何讓沒有財政保底的公眾同樣成為經濟增長的受益者,才是雪中送炭,也更需要決策部門多多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