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外界關於國內油價將上調的預期開始升溫。自10月7日以來,國際油價從70美元下方一路飆升至80美元,雖然這幾天有所下跌,但仍然徘徊在78美元左右。
對於油價調整的猜測基本上每個月都要有一次。其根據就在於,國家發改委發佈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22個工作日如果加上4個週末,差不多是一個月的週期。
來自專業機構———易貿資訊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2日,國際三地原油加權連續22個工作日的移動平均價格較上次油價調整時的漲幅已經達到7.32%。
實際上,油價調整預測早在10月中旬就已形成,有報道稱,考慮到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國內油價10月底將迎來一次上調,幅度在每噸350元。此猜測已落空。
油價調整的另一個版本稱,由於國慶8天假期的原因,國內成品油調價時間也隨之推遲了,所以調價的時間節點是11月5日,幅度將在每噸300元。更有聳人聽聞的傳言稱,此次油價漲幅將在10%左右。由於時間未到,這些目前都還是未知數。
其實,國內油價調整並不是不可以猜。雖然國際油價變幻莫測,但在國家發改委部分披露國內成品油定價新機制的前提下,大致預測國內油價調整的時間和幅度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也就是説,只要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國內就會形成油價上調或者下調的預期,調整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國際油價的漲跌幅加以測算。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又都猜不準呢?其原因就在於,成品油定價機制還不夠透明。按照成品油定價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
需要指出的是,定價機制並未明確國際原油價格到底以哪的原油為參照係;同時,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費用和適當利潤到底是多少,也並未一起透露。這意味著,國內油價調整的確切時間和幅度仍然是難以計算的。
不透明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只是國內油價調整難以猜測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家發改委並未非常嚴格地完全執行成品油定價機制。
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一共經歷了7次調整,其中4次上調,3次下調。綜觀這4次油價上調,有幾次並未調整到位,而是適當控制了上漲幅度。對此,國家發改委的解釋是,此舉是綜合考慮到了國內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國內宏觀經濟的運作情況和煉廠的盈利狀況。
此外,國內油價在調整時還存在“追跌不追漲”的現象,即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我們會迅速跟進;而國際油價上漲的時候,則推遲上漲。對此,國家發改委稱,此舉是為了抑製成品油市場上的投機行為,讓投機分子算不準確切的調價時間。有專家指出,市場參與者也可以通過國際油價走勢進行投機。比如,國內曾經出現買家買貨不提而借用中石化庫存囤油的現象,迫使中石化採取了停批的措施。
成品油定價公式不透明的更大壞處還在於,它讓老百姓對國家發改委的調價行為充滿了質疑,認為政府部門與壟斷企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卻把公眾當成了調價的犧牲品,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油價調整也是如此。與其讓老百姓胡亂猜測,不如讓成品油定價公式更公開透明一些,更加嚴格地執行成品油定價機制,該調就調,一步到位。成品油價調整一旦常態化、規範化,相信老百姓的就會更加容易接受了,質疑之聲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