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降價藥品“死去活來”

時間:2009-10-23 11:08   來源:新華網

  中國各地22日起正式實施調整後的藥物零售價格,與現行政府規定的零售指導價比,此次約有45%的品種價格作了適當下調,平均降幅12%左右;約有49%的品種價格未作調整,繼續按現行價格執行;還有約6%的品種適當提高了價格。(10月22日中國新聞網)

  藥品降價,這是一件好事,以前也出現過多次。但先前藥品每次降價,往往都産生一種奇怪現象,列入降價行列的藥品先是死去——從市面上消失,不久卻被又換一個包裝、換一個名稱,經過一番改頭換面重新登場,而且價格比以前更高。降價藥品如此“死去活來”,獲利的是藥企、藥商,受損卻是患者。

  當下,如何防止這種怪象重演,當注意三點:

  一要實行低價藥品生産補助制度。在德國,對患者需要而且價廉的藥品,在招標確定生産藥企之後,為了確保藥企的生産量和供應量,政府建立了一種補助制度,當藥品出廠價與成本價出現差虧時,政府就給予藥企一定補助。同時,對這些生産低價藥品的藥企,在稅收方面政府還給予適當優惠,讓藥企有利可圖,從而保證低價藥品市場供給的充足性和持久性。

  二要嚴格審批藥企推出的“新藥品”。遭遇“降價死”後,一些藥品之所以能變個臉“活”過來,關鍵是相關部門缺乏資訊跟蹤和反饋機制。如果主管部門能夠從藥品生産和經營的規律出發,牢牢把緊新藥的審批程式,那麼,低價藥品的“死去”就不會那麼容易,“活來”就更為艱難了。

  三要加強構建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産的公益事業屬性。這些年來,一些被降價的藥品之所以很快被市場拋棄,這與我國現行的藥品生産銷售制度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國藥品生産企業數千家,競爭非常激烈。為了生存和發展,當降價藥品無利可圖或少利可圖時,藥企讓其“死去”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藥品銷售渠道又往往掌控在以醫院為代表的醫療機構手裏,這些機構大部分又被國有企業所壟斷。這種壟斷經營模式,決定了醫療結構在選擇藥品時的強勢地位,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他們當然願意選擇那些高利潤的藥品。而這也是國家多次發佈藥品降價令,消費者卻屢屢在市場上難以買到低價藥的癥結所在。所以,當務之急是讓醫和藥兩大體系徹底分離,讓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産變成真正的公益事業,以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狀況。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