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轉移縱深分析:讓轉移之“路”暢通起來

時間:2009-02-10 11:01   來源:經濟日報

  一條路改變了一個開發區的命運,這樣的故事在“要致富,先修路”的今天並不鮮見。

  2008年,安徽省蕪湖機械工業開發區已經承接了100多家浙江企業的轉移,佔開發區企業總數的90%。然而,這個當地政府2001年就規劃建設好的特色園區,在開始的幾年並沒有什麼起色。

  “轉機出現在2004年。”蕪湖機械工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翟發金説,那一年,從合肥經蕪湖到杭州的高速公路通車,“浙江企業就像高速路上的車一樣,成群結隊地過來了。”

  表面上看,修通的只是一條高速公路,但對外來企業來説,這條路不僅意味著運輸時間的縮短、物流成本的下降,還意味著市場、資訊的暢通,更重要的是,“路通”帶來的外來衝擊,往往使原本封閉的觀念變得開放,這將使溝通變得更加通暢。

  一條普普通通的路,在産業轉移當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其實不僅僅是路,水、陸、空通道的建設,電力、供水、排污等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承接地承接産業轉移的意義,往往都遠遠高於基礎設施建設本身————這正是一條讓産業轉移暢通起來的“路”。

  “通”了才能“轉”

  修路是提升區位優勢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正被越來越多地區所認識。

  2008年11月13日第五屆廣東山區洽談會的現場,廣東惠州市副市長李選民告訴記者:“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加上人緣優勢,是惠州承接産業轉移的綜合優勢。”地緣優勢的加強與穩固,需要通過路網建設來實現。

  江西瑞金市的招商幹部出具了這樣一組數據:到廈門3小時,到深圳6小時,到浙江也是6小時。道路建設,直接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2007年底,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2000公里,2012年這一數字將提高至4000公里。路通、貨暢、企業來,帶來更多的人流和物流,構成一條簡單的生態鏈。一條暢通的高速路可以大大地縮短運輸時間、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增加承接地的吸引力。

  佳的美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從廣東南海市轉移到清遠的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張志華説:“轉移過來之後,距離原來的市場比如深圳、廣州在直線距離上雖然遠了,但因為清遠有通往這些地方的高速公路,到深圳、廣州反而比原來更便捷和快速。”這是佳的美公司下決心轉移到清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東東莞鞋企華堅公司轉移到江西贛州,同樣和路有關。2002年華堅公司落戶贛州時,當地的配套企業並不多,絕大多數的原材料仍然在東莞採購。但是一條粵贛高速公路將贛州到東莞總部的時間縮短到6個小時,貨物的運輸夕發朝至。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行政部經理李衛民説:“這條公路,讓贛州處於東莞製鞋中心的配套圈內。”這也成為贛州承接珠三角産業轉移的一大優勢。

  路網建設在給企業提供運輸便利的同時,還讓企業擴大了配套圈的範圍,在更大的空間進行資源配置。正因意識到這一點,中西部各省在承接沿海地區産業轉移的過程中,都把水、陸、空通道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湖南承接沿海産業轉移的勢頭很好,但仍面臨物流不暢、通關不便這些內部因素的制約。”湖南省副省長甘霖説,要解決物流成本高這個主要瓶頸的制約,就得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湖南省抓住産業轉移這一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遇,4年裏開通的高速公路達1700多公里。2008年,湖南省新批了長沙樹木嶺鐵路口岸、婁底鐵路口岸、永州公路口岸、醴陵鐵路口岸,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的立體口岸體系;鐵海聯運之後,湖南省正實施江海聯運,打通更便捷的出海通道;湖南省還著手增加國際航班,需要時政府適當出資補貼。

  在安徽合肥,由於水路運輸條件的改善,這個內陸城市迎來了投資42億元的重大裝備製造項目———熔安動力機械公司。這是一家生産船用柴油機的企業,其中一款産品長22米、寬13米、高17米,重2000余噸,如此龐然大物非水運不可。合肥市水路運輸主要通過派河經巢湖、合裕航道進入長江,然而這條路上的裕溪口船閘和巢湖船閘標準均不能滿足熔安動力的要求,在安徽省的協調下,合肥、巢湖兩市在2008年啟動了航道升級計劃。“航道不通,熔安動力這樣的大項目不可能落戶合肥。”合肥市委副書記熊建輝説。

  對於外向型企業來説,靠近出海口是轉移中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江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研究處處長陳新華表示,過去江西主要通過上海、寧波北侖和深圳三地的港口出口,而南昌向塘到福建莆田的向莆鐵路建成後,南昌到閩東南地區的距離將縮短222公里,福建湄洲灣港口群將成為江西省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