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能長期支援中國增速 先要增加居民收入

時間:2012-09-14 09:1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補上居民消費短板 啟動經濟內生動力

  擴大內需能夠長期支援中國增速

  我國近日發佈首個國內貿易發展規劃,這對擴大內需、促進改革經濟轉型升級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專家表示,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出口和投資增長放緩之際,擴大內需無疑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要務,將成為提高經濟內迴圈能力的根本途徑,變成長期支援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內需促增長潛力巨大

  近10年來,我國消費增長十分迅猛,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萬億元,2008年突破10萬億元,2010突破15萬億元大關,2011年達到18.4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是2002年的3.8倍,年均增長16.1%。2011年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達51.6%,比2002年提高7.7個百分點。

  “擴大內需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表示,就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來看,中國的內需與美國相比相差較遠。美國3億多人口,年消費達到11萬億美元,而中國只有4萬億美元。中國每人平均消費不足美國1/15。也就是説,如果中國內需增加到美國每人平均水準的1/10,中國GDP總量上升到80萬億元以上,潛力巨大。此外,中國居民消費存在嚴重三大不平衡:城鄉之間、中小城市與大城市之間、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差距很大。因此,對於歐美疲弱的需求來説,中國潛在需求是巨大的,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如果未來中國經濟增長10年內是7%到8%的話,那麼就意味著10年內中國居民收入翻一番。這將造就非常龐大的消費市場,對世界經濟再平衡,對中國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

  不能把寶押在外部市場

  過去30年,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駕馬車驅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然而,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提升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彌補外需的不足,已成為當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們認識到中國這麼一個大的經濟體,經濟的增長點不可能放到外部需求上去,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提出一個戰略思想,就是擴大內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減少對外部的依賴,把經濟的立足點放到擴大內需上。

  “把擴大內需稱為第一要務肯定不為過。”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也表示,投資和出口過去都很強,而消費則是整個國民經濟中間的短板。居民消費之所以這麼多年起不來,就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長比GDP增長的速度低,也比企業利潤增長的速度低。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格局,在這次金融危機過去以後,已經不可能了。要想使中國有可持續的增長動力,就必須要轉到依靠廣大居民收入增長基礎上的消費增長,來支援中國未來經濟長期的發展。

  政策措施還需加力

  “保持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速,沒有全社會、全體國民的消費願望,沒有相應的消費需求增速的支撐,就很難實現。”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是有效擴大內需、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就一定要讓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變為中等收入家庭。因為低收入家庭的消費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而中等收入者則是教育、休閒、度假等多元化的消費。所以要鼓勵低收入的家庭創業,創辦小微企業、農村養殖業等,只要這部分人群創業了,就能夠增加自己的收入。此外,政府也應該通過減免稅,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各方面提供更多社會保障,解除老百姓的後顧之憂,這就能讓老百姓放心地創業並且擴大自己的消費。

  “從長效機制來講,擴大消費仍是一個長遠的任務,應該從源頭來抓。”范劍平建議,政府真正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第一提高大家的收入,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城市中低階層居民的收入;第二是健全社會保障系統,消除大家消費的後顧之憂,有錢不再去存銀行了,而是敢於拿出來消費;第三就是管好消費市場秩序。從擴大消費長效機制來講,如果能夠從這三個方面扎紮實實地做好,老百姓有錢了,消費更有底氣了,消費也會更放心,中國的市場完全有希望成為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市場。(本報記者 周小苑)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