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國慶黃金周已順利收官,有兩個詞被媒體廣泛使用:一個是“火爆”,另一個是“人多”。這兩個詞雖然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但是卻代表了不同的感受——黃金周超過3億人次的出遊,拉動消費近7000億元,商家生意火爆,掙得缽滿盆溢?自然是喜笑顏開;而消費者看美景變看人海,門票、車票、機票一票難求,感覺則是出遊等同於花錢買罪受。商家希望光臨的人越多越好,但是出行的市民則不希望所到之處,人滿為患,這將大大降低人們出行的幸福指數。
有人説,毀掉一個嚮往之地的方法,就是“十一”黃金周去那裏,不僅人多,車堵,而且價格也比平時貴許多。美好的旅遊體驗變成了人山人海,加劇了景區、文物、環境的“不可承受之重”。
自1999年我國國慶長假産生第一個黃金周以來,黃金周旅遊消費市場呈現越來越火爆之勢。同時,很多市民也對黃金周出遊品質越來越不滿。衡量黃金周的含金量多少,究竟是商場、景區和餐飲企業掙了多少錢重要,還是老百姓的出行感覺更重要呢?
同時,節假日出遊井噴,交通壓力增加,一些惡性交通事故觸目驚心。10月7日,濱保高速天津界內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35人死亡;連霍高速河南境內24輛汽車連環相撞,造成至少10人死亡,多人受傷;同樣是這一天,河南社旗縣境內,一輛貨車與一輛麵包車迎面相撞,麵包車上11人全部死亡。這些令人心痛的事故使黃金周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如果連出遊的安全都保障不了,何談出遊的休閒與幸福。
為什麼明明知道人多,老百姓還要扎堆出遊?為什麼出遊人次年年創新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老百姓的休息時間不能自由支配,難得有機會一家人同時放長假。
有人説,十一旅遊井噴,是因為五一黃金周取消了,建議恢復。其實,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增加集體休假時間,而是完善我國的帶薪休假制度,這是解決黃金周不再看人海的辦法之一。
然而,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中,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職工的假期能否自由安排?儘管《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早已于2008年起實行,可在現實中,對於這項基本權利,能正常享受的人又有多少呢?
前不久,有調查顯示,近三成企業員工因“有錢沒閒”而放棄了休假,難以享受帶薪休假。而在一些行政機關,帶薪休假的比例卻達到了98.2%。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差?勞資雙方地位不平等是企業員工難享帶薪休假的癥結所在。
其實,無論是建築工人還是企業生産線上的工人,特別是在眾多中小企業裏,迫於成本壓力,員工加班是家常便飯,生産線24小時不停,為了保證生産,工人只能輪休,不能請假或休假,連雙休日都是奢望。有些企業甚至將帶薪休假等同於“過年休假”,或者“淡季休假”,其他時間一律不能請假,否則輕則扣工資,重則丟工作。
此外,帶薪休假的關鍵還在於“薪”字。在多數公司企業,工資多由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構成,基本工資是小頭,績效工資是大頭。因此,帶薪休假的“薪”被企業解釋為只帶基本工資,將績效工資全部剔除出去。另外,很多人放棄休假是因為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擔心休假會讓老闆不高興,甚至被降工資、辭退等。可見,休假的代價實在太大。
難享帶薪休假,缺乏自主的出遊時間選擇,職工只能選擇在黃金週期間扎堆出遊。面對黃金周連創新高的數字,我們不該沾沾自喜,更應該看到背後的問題。黃金周應少算些經濟賬,還旅遊休閒以國民福利本色,應進一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賦予人們平等的休息權,讓人們能夠自主選擇休假的時間和地點,真正享受屬於自己的假期,實現舒適旅遊、安全旅遊。(新聞觀察員 郭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