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強調,歐盟各國確定預算的權力是“國家主權的核心”。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説,歐盟可以這樣對待違反財政紀律的成員國家,但以此對待財政狀況良好的成員國則有失公允。
捷克財政部一名發言人的話或許道出了歐盟國家普遍的心態:“歐盟委員會的(對成員國預算的)評估僅僅具備建議的特點。”
不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表示,歐盟的這種提法不是什麼壞事,有助於成員國了解對方財政政策的基本情況。
“多元一體”之重
對於以“多元一體”為信條的歐盟而言,如何把經濟結構和發展水準各異的成員國納入共同發展的框架之下一直是有待破解的難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成員國差異化的現狀與歐盟經濟一體化要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當前,歐盟成員國的經濟狀況分化正在加劇。一方面,以希臘為代表的某些所謂“週邊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競爭力下滑,經常項目赤字增長,金融體系脆弱,處於債務危機漩渦中;另一方面,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成員國競爭力上升,出口擴大,經常項目盈餘擴大,正迅速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
歐盟的問題在於,只有統一的歐洲中央銀行而沒有統一的歐洲財政部,因此歐盟實際上無法有效干預各國財政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歐盟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歐盟內部的經濟失衡,進而威脅到歐元區的穩定。
正是基於此,巴羅佐強調:“沒有經濟聯盟就沒有貨幣聯盟,經濟聯盟絕對是貨幣聯盟的前提。”歐盟還建議採取措施,避免“宏觀經濟和競爭力不平衡”,並要求成員國協調經濟政策,以確保各國不會因積累過多貿易赤字或盈餘而“威脅其他成員國的穩定”。
當前,內部經濟失衡的問題已經在歐盟主要成員國間引發爭執。法國政府高官日前就警告説,德國壓低勞動成本而形成的貿易盈餘對於歐元區其他國家不可持續,德國政府應考慮通過提振內需幫助歐元區貿易赤字國家重獲競爭力,整頓公共財政;但德國對這種説法並不認同,認為出口強勁正好體現了德國的競爭力。
解決內部發展失衡問題涉及重大經濟主權和利益。在現有制度安排下,歐盟無權要求德國等貿易盈餘國為赤字國家做出重大犧牲。可以説,這一問題長期來看是歐盟面臨的真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