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轉型”事關全球經濟可持續復蘇

時間:2009-09-14 14:34   來源:新華網
  儘管全球部分重要經濟體已經或即將走出經濟衰退階段,但刺激措施效果減退後經濟發展動力的缺乏,仍然讓人們對全球經濟的持續復蘇前景感到擔憂。

    對此,參加2009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部分專家認為,亞洲經濟體向內需增長模式的轉變,將是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復蘇的重要步驟。

    亞洲經濟影響力有望大升

    全球發達經濟體財經高官近來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狀況已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之路就會從此一馬平川。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也指出,目前經濟只是處於危機底部的一個企穩階段,現在説全球經濟復蘇還為時過早。中歐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認為,用錢“燒”出來的復蘇是不可持續的。上述觀點凸顯出刺激措施效果減退後全球經濟可能缺乏發展動力的擔憂情緒。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公司業務主席呂迪安在接受中國證券報採訪時表示,現有刺激措施效果逐漸減弱後,全球部分經濟體或將因缺乏增長動力而陷入類似于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遭遇的長達10年的長期低增長。

    對此,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一些海外專家表示,美國居民消費能力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的降低令美國經濟重要性大降。同時,全球各經濟體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其中較為顯著的就是亞洲經濟的良好表現。而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發佈的“福萊新亞洲領軍者全球調查”報告也指出,亞洲有望在2020年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區域經濟體。這意味著目前仍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將在未來10年的全球消費市場中承擔更多責任。

    此外,與會者認為,著力發展“綠色”科技産業並鼓勵創新也將有利於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復蘇。同時,鋻於西方國家的經濟可能停滯,國際管理體制還將需要進行有效協調。

    亞洲經濟需儘快轉向內需主導

    在亞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問題上,摩根士丹利亞大區主席史蒂夫羅奇指出,亞洲國家在10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轉型的重要性,但這一過程至今進展緩慢。不過,從目前來看,亞洲經濟向內需主導轉型的緊迫性已經大幅提升。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霍夫曼認為,亞洲經濟體在本次危機中表現相對優異,特別是東南亞經濟體率先擺脫衰退,得益於該區域從12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了寶貴經驗,在意識到改變經濟增長模式重要性的同時,增加區域內貿易流動並實施了更恰當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換言之,亞洲經濟未來同樣面臨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考驗。

    其次,隨著西方經濟遭受金融危機重創,亞洲經濟體的出口嚴重下滑。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刺激措施效果退去後,由此帶來的社會安全和就業等問題可能會長期引人關注,因此提高社會保障以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對社保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還可以為亞洲消費者提供減少儲蓄的心理支援。

    應在IMF爭取更大話語權

    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泰國貿易代表Kiat Sittheeamorn強調,除了亞洲各經濟體刺激國內需求之外,亞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還需要加速擴大區域內貿易交流。但他指出,鋻於目前美元長期走弱預期強烈,亞洲地區的外匯儲備因此存在著大幅縮水的可能性。對此,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本月初也表示,由於符合美國政府的減債需求,美元匯率中長期走弱的風險較大,他暗示美元貶值的程度甚至可能大至30%。

    對此,朱民認為亞洲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儲備貨幣。如果世界不能夠提供,亞洲就必須要自己創造一個穩定的儲備貨幣。他建議把亞洲的資本留在亞洲,不能讓亞洲的貨幣流到其他市場後作為外國直接投資回歸致使亞洲股市動蕩不休。因此,亞洲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本地區的債券市場,用來留住亞洲的資本。

    

  此外,對於目前的投票權無法反映當前世界的經濟格局,朱民建議亞洲國家在IMF爭取更大的話語權,並希望亞洲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投票權有所提升。而世界貿易組織(WTO)副總幹事亞歷桑德羅哈拉也證實了上述提議的現實可行性。他表示,二十國集團(G20)已將2011年1月定為IMF改革的最後期限。記者 高健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經貿頻道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