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7月6日刊發文章《政府該不該“蒸饅頭”》,其中對於小作坊饅頭的監管引起社會熱議。對此,記者採訪了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曉真教授。
監管難在哪
生産經營分散、企業數量少、作坊數量多,是我國食品生産供應的基本現狀,在主食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
目前,由於市場廣大,在正規企業擴大規模提高産能的同時,更多路邊小攤、夫妻店等小作坊也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小作坊是目前主食生産供應的重要力量,也是威脅主食供應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白天是面板,晚上是睡板”,作坊生産模式衛生條件差,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後,消費者和媒體容易將矛頭指向政府監管不力。
劉曉真認為,小作坊數量多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産物。作坊隱蔽性、流動性強,人力物力成本投入小,即使被查處後也可迅速另起爐灶重新營業。而且,作坊從業者多是農村轉移人口,基本素質不高,食品安全和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對作坊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管,對於有限的行政資源而言很難。
不可一禁了之
但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對小作坊也不能“一刀切”式的取締。
劉曉真説,小作坊數量多、從業人員規模大,直接取締,勢必影響這些人的穩定收入,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饅頭等主食的消費有“即食性”的消費特徵,強調購買的方便、快捷。小作坊之所以能生存,也契合了消費者隨時隨地購買的需求。他建議,規模化企業可以與有一定基礎條件的作坊進行合作,主動找小作坊主談判,實現市場主體的“置換”:讓小作坊主由生産者和經營者雙重身份轉變為單純的經營者,共同銷售規模化企業生産的饅頭。這樣,既讓作坊主在銷售環節獲利,也減少了企業投資建設專賣店的費用,從而實現政府、規模化企業、作坊、消費者各方面的共贏。
要靠産業帶動
加強小作坊監管,規範主食市場,為消費者更好地提供安全、營養的産品,還要走産業化的道路。
劉曉真提出,目前“主食産業化”已取得各方面的支援。河南省政府將“主食産業化”正式列入政府文件,主食的生産、流通、銷售環節將形成一個産業鏈條。
劉曉真也強調,主食的工業化、産業化進程中,政府部門發揮積極的引導推動作用,通過資金、政策支援企業做強龍頭十分必要。強化主食生産的集中化、規模化,這是當前形勢下,政府部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最現實、最經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