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利潤驚人 手握“定價權”加緊佈局中國市場

時間:2012-05-08 08:57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發 楊華峰 攝

 

  中新網5月8日電 (財經頻道 種卿) 近期,雀巢、美讚臣等國際乳業巨頭再次提高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部分奶粉産品價格,這是繼去年底惠氏、美素等多個“洋奶粉”提價後,進口奶粉在3年內的第四次調價,年均漲幅已達到15.5%。面對消費者的質疑,企業所謂的“成本漲價説”早已不具説服力,而國際巨頭力圖控制中國奶粉市場定價權,並“謀篇佈局”中國市場的企圖或才是其漲價的真因。

  洋奶粉“一路高歌” 國産奶粉跟漲“求生”

  4月, “雀巢中國”宣佈部分雀巢産品價格進行調整,其中,奶製品價格的平均增幅為5%。就在此前,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頻傳漲價消息,完達山、美讚臣等集體提價,大有掀起新一輪漲價風潮之勢。

  業內人士分析稱,“洋奶粉”依舊試圖通過漲價牟利,加速在國內市場擴張。據統計,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洋奶粉就進入了集中漲價期,3年內共有4次集中調價,美讚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洋奶粉均參與其中,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

  但是,面對“洋奶粉”的大面積瘋狂漲價,消費者並沒有多少替代品可選擇,無奈和被動溢於言表。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國産奶粉曝出安全問題的4年後,消費者仍未恢復對國産奶粉的信任,洋奶粉品質依舊值得青睞,而對於其不斷漲價帶來的巨大壓力,消費者也只能無奈承受。

  專家也指出,十多年前國內奶粉市場上,洋奶粉的份額僅有三成多,目前這種局面已發生“大逆轉”,甚至儘管洋奶粉的售價“一路高歌”,從每罐200元直逼每罐400元大關。

  不僅如此,近年來,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信賴洋品牌,國內乳製品企業市場份額不斷縮小,洋奶粉已佔據國內奶粉市場的“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場,洋奶粉甚至已佔到超過70%的份額。

  洋奶粉利潤驚人 手握“定價權”加緊擴張

  儘管多家洋奶粉在提到漲價原因時,均給出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的理由,但對於該説法,業內專家普遍表示難以認同。在國內乳品專家王丁棉看來,成本上漲、配方改良,更換包裝等説法,都不是洋奶粉漲價的真正理由,追求利潤最大化才是其漲價本因。

  對於中國嬰幼兒乳品市場需求的剛性增長,在海外市場並不如意的國際奶粉巨頭們怎會視而不見,贏得市場並獲取高額利潤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同時,基於中國消費者對洋品牌略帶“盲目”的崇拜,洋品牌很快就掌握了市場定價權。

  對此,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每次漲價計劃,彼此間有默契地配合。根據業內掌握的情況,從2005年到現在,洋品牌平均每年提價幅度在15%左右,其高額利潤絲毫不見下降的趨勢。

  面對國際奶粉巨頭在中國市場上的大肆漲價,業內專家認為,這是國際乳業巨頭牢牢掌握我國市場佔有率和定價權的結果。在洋奶粉提價表像的背後,一幅國際乳業巨頭在我國“謀篇佈局”的大幕正緩緩拉開。

  據農業部報告指出,當前國際奶業大國産量均出現一定幅度增加,近期價格下跌趨勢已不可避免。然而,洋奶粉在中國的售價卻一再“逆勢上揚”。因此,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外資乳業開始對我國奶業上、下游産業鏈進行全面滲透;在牢牢掌控嬰幼兒奶粉一線高端市場的同時,開始重點在二三線城市鋪設銷售網路。

  薄利難保“多銷” 國産奶粉亟需奪回話語權

  回想洋奶粉初來中國之時,對於當時相對保守的消費者,飲食習慣和營養觀念差異造成的“水土不服”可想而知。而對於現今的爸爸媽媽來説,洋奶粉才是首選,國産奶粉或早已被“邊緣化”。

  身臨競爭對手頻繁提價的商業環境,不少國産奶粉再也難保“孑然一身”,迫於成本壓力和企業發展需要,在多年價格未變的情況下,不得不拋棄“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開始試圖通過“漲價求生”尋求産業復興。

  據了解,近年國産奶粉品質問題頻出,市場銷量減少,不得不採取“薄利多銷”戰略。而在進口奶粉猛烈衝擊下,國産奶粉市場佔有率不斷萎縮,加上生産、行銷成本上漲,導致國産奶企利潤下降,沒有更多資金投入産品研發和推廣,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最終陷入“薄利難多銷”的困境。

  對此,王丁棉直言,洋奶粉與國産奶粉營養成分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在包裝、宣傳廣告和售後服務上略佔上風。他建議:國內乳企應做好産品控制,提高售後服務責任,以此贏得消費者對産品的消費興趣和信心。只有提高了國産奶粉的市場佔有率和話語權,洋奶粉的連連漲價趨勢才可能得到改變。(中新網財經頻道)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