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滲入收購領域 大豆産業鏈急需修補

時間:2008-09-09 12:56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國內大豆産業告急,作為大豆主産區的黑龍江省的大豆産業鏈條被打斷,包括種植、加工、貿易等各個環節都受到了巨大衝擊,産業面臨著邊緣化和消亡的風險。3日,國家發改委打響大豆保衛戰。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以及生産線生存境況如何?本土加工企業為什麼會出現大量倒閉?日前,本報記者赴黑龍江對當地大豆産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

    現狀本地大型油企所剩無幾

    哈爾濱道外區北馬路上的北環商城十區建材市場裏熙熙攘攘,而這裡曾經是哈爾濱最大的油脂加工廠之一的八區油廠所在地。“八區油廠這個名字從2003年起就已經在哈爾濱商務局的花名冊上消失了。”原八區油廠的一位老工人吳師傅告訴記者,以前八區油廠年加工能力2萬噸,生産的豆油曾經是省優部優産品,甚至還會出口。到2003年,由於虧損嚴重不得不倒閉了。而在黑龍江北部的黑河市唯一一個大型油廠黑河浸油廠也在近年市場的衝擊中倒閉了。

    據當地人介紹,2003年、2004年大豆風波以後,外資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大規模進入國內油脂加工行業,進口大豆數量開始增加,同時大量擴大加工産能。而黑龍江當地大型油廠受自身經營體制的影響,受市場衝擊較大,在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大型企業紛紛倒閉了。

    哈爾濱當地非常有名的三棵樹糧油加工廠,在2003年、2004年期間,已經將機器賣給一傢俬營企業了。而據當地人介紹,在道裏區一家名為哈爾濱油脂廠的國有大豆加工廠也因為經營不善停産了。

    記者走訪幾家小廠得知,大概半個多月之後,新豆會成批上市,價格可能還會下跌,再加上近來豆價波動一直比較大,一些小型加工廠無法承擔波動風險,所以現在小廠“基本沒有不停産的”。

    一位經營小型大豆壓榨廠廠長趙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廠有每天5、6噸的大豆加工能力,“現在大豆價格這樣上下波動,不敢做了,説不定進回來就跌了。”

    據了解,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如今仍開工生産的只寥寥數家,而且多數還無法實現滿負荷生産。“目前産能已經達到8000萬噸,而實際需求量只有4000萬噸,産能嚴重過剩。”黑龍江大豆協會産業發展部部長王小語告訴記者。

    而如今在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由於在貿易、物流方面採取了一定的風險應對措施,現存的只有九三油脂、明達油脂、龍江福等油脂企業了。“現在做油料壓榨加工風險太大,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庫存、減少風險,沒有別的辦法了。”明達油脂總經理張德議向記者表示,由於採購不集中,加上企業自有資金少,又不能使用銀行擔保,用期貨套期保值的方法也不實際,很少有企業採用。

    張德議告訴記者,小廠可以停産,可是他們不能停,為了保證市場佔有率,保持市場供應。由於採購原料成本高,現在只能在大豆價格偏低的時候增加庫存等等。

    對此,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今年以來的大豆市場價格大起大落,背景複雜,除了2007年大豆減産,還有能源危機引起的生物能源問題,也有美元貶值問題,也不能排除部分壟斷企業操控國際市場。這樣,這些因素存在,大豆風波還會重演。

    原因 國産大豆失去競爭優勢

    我國大豆産區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加工、銷售企業主要集中在南方和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目前我國大豆“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從而導致大豆價格北低南高。

    據介紹,由於包裝、運輸、儲存等中間環節的增加,南方油脂加工廠收購國産大豆成本更高。加工廠收購原料,每收購1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而在東南沿海地區,採購進口大豆,每噸大豆到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地域優勢被物流環節抵消,國産大豆因此失去了競爭優勢,所以南方企業都選擇進口大豆作原料。

    黑龍江大豆協會産業發展部部長王小語稱,政府在大豆産業的扶持力度不夠是國産大豆在與進口大豆的博弈中失利的一個原因。農民也沒有享受到有競爭優勢的補貼政策,國內加工企業也沒有享受到稅收優惠,高成本使豆農、加工廠都承受力巨大的生存壓力。據了解,九三油脂集團每年加工200萬噸本地種植的大豆,要比進口大豆增加3.4億元的成本。此外,在貿易環節,也沒有有力的政策控制進口,鼓勵出口。

    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認為,近年來,中國的大豆生産和加工一直維持一盤散沙的傳統模式,甚至出現惡性競爭,這給了國際糧商在國內擴張的機會,中國的生産者、加工企業、消費者就喪失了對大豆商品的選擇權和話語權。

    由於進口大豆大量增加,大豆價格出現持續下跌,東北本地農民損失慘重,大豆開始減産,原料出現緊張。據了解,從2007年8月,國家開始實行大豆種植補貼,每畝補貼10元。但是,由於物價上漲,這10元補貼對於農民來説也只是杯水車薪。

    據當地農民介紹,由於大豆種植畝産較低,農業物資等生産成本持續增加種植收益下降幅度較大。2005、2006、2007三年種植面積分別為14520萬畝、13875萬畝、12531萬畝,産量分別為748萬噸、652萬噸、534萬噸,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而産量也在逐年下降。作為大豆主産區的黑龍區,卻面臨著失去大豆的危險,大豆産業危在旦夕。

    影響 外資向大豆主産區滲透

    壓榨中心逐漸轉向沿海


    此前,我國大豆壓榨工業已經形成了東北、沿海和內陸地區等五個大豆壓榨圈,而東北地區的企業基本上以壓榨國産大豆為主。隨著進口大豆的不斷增加,壓榨中心已經逐步向沿海地區轉移,同時,集中在東南沿海的越來越多的加工企業開始採用進口大豆。再加上外資對原料採購的控制,也造成大豆産區農戶賣糧難,種植面積的持續下降,形成了一個産業惡性發展的迴圈。

    據知情人士透露,九三油脂除了在黑龍江全部採購國産大豆以外,在其他地方採購的是進口大豆。業內人士認為,九三油脂選用進口大豆或許在利潤上能攤平收購國産大豆的成本,但是作為國內僅有的幾家大型油脂企業,原材料也依靠國外,沒有完整的産業鏈條,無疑是危險的。

    據黑龍江大豆協會産業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國際糧商已經將觸角伸入到大豆收購領域,將對國內大豆産業實現絕對的壟斷。因此,修補國內大豆産業鏈條已迫在眉睫,國家加大收儲力度,發揮蓄水池的儲備作用是發展本土大豆産業的重中之重。

    效益低 農民“抱團”抗風險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位於黑龍江北部的黑河市的300多名農戶為了降低種豆風險,成立了一個合作社,通過組織內部的市場資訊傳達,集體對外採購農藥化肥、訂貨談判,規避風險、降低成本,希望改善目前大豆種植不景氣的狀況。

    記者採訪了一家名為黑河金秋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發起人何樹文,他説,作為農民,希望能夠想辦法提高農民收益,這個合作社不收農民的錢。他現在還會看大豆期貨的行情,向合作社的農民傳遞一些市場資訊,避免盲目地種植,並且請專家給農民講大豆種植知識,幫助農民增産。何樹文告訴記者,2003年、2004年大豆價格就漲起來了,到2005年,當地大豆價格跌到了1.05元/斤,而種豆的成本就到了0.85元/斤,賺不到什麼錢。再加上沒有獲得市場資訊的渠道,又不了解市場大的趨勢,所以總是找不到合適的出手機會。

    何樹文告訴記者,他現在開始跟一些大型的加工廠聯繫洽談採購,同時還會找一些高蛋白生物製品公司尋求合作,希望把豆子賣一個好價錢。

    延伸産業鏈 外資仍伺機而動

    外資除了在南方大量興建加工廠,增加大豆進口外,已經在貿易、原料採購上向大豆主産區滲透。從2005年開始,由新加坡豐益集團和四大糧商之一的美國ADM公司合資組建的益海集團就在黑龍江大豆主産區之一的佳木斯投資10億元,建造了全省最大的糧食深加工項目,對水稻、大豆、玉米等進行深加工,産品加工鏈達到16個,旗下控制的大豆壓榨企業12家,年壓榨能力超過1000萬噸,佔中國市場約14.3%的産能。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已經開始深入到東北主産區,並且已經對各種糧食作物進行滲透,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佔據了整個産業鏈條,整個市場和産業就會被外資控制。

    對此,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向記者表示,一些地方幹部以招商引資為動機,不顧産業全局,加上一些灰色因素,這些都是外資瘋狂向大豆主産區滲透的內因。同時,他表示,當務之急是國家要完善國際貿易的有關法律,填補法律、政策空白。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加大國家儲蓄庫存,用於平抑市場供需缺口,同時對農民加大財政補貼,鼓勵種植是扶持國內大豆産業的首要舉措。(肖曉芬)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