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個“馬甲”身價暴漲百倍 “特供”“專供”産品黑色暴利鏈曝光
從實體店到網際網路,從清理下架到查處銷毀,從撤除上百萬件違規標識到整頓授權部門,一場針對濫用“特供”“專供”標識的專項行動正在全國各地密集展開。
所謂的特供産品利潤有多大?還有多少隱形特供游離監管之外?特供産品如何才能禁絕?“新華視點”記者分赴北京、貴州、內蒙古、湖北、雲南等地追蹤採訪。
“特供”按客戶要求定制
“把你的需求告訴我,酒廠就能按照你的要求定制。”貴州仁懷市茅臺鎮某酒廠貴陽辦事處負責人易某對記者説,多少錢一斤的酒都有,上千種造型的酒瓶、標簽可以任意選擇。
記者表示想將某高校名字印在酒瓶上,定制校友聚會用酒。易某表示,“原則上需要學校授權才能定制,但程式會很繁瑣,如果你想要,我們可以馬上做。”
易某把記者帶到一間擺滿定制酒成品的房間,“專用酒”、“接待酒”、“指定酒”等上百種打著各種旗號名頭的高檔酒擺了滿滿一屋,酒瓶大都倣茅臺酒瓶設計。
貴州省工商局今年5月查獲的“貴州匯文酒業有限公司”違法大規模生産、銷售“接待酒”一案,發現一瓶幾十元的酒,貼上特供標簽,到了市場能賣到幾千元,暴利增百倍。
據業內人士透露,高級定制産品一般經歷包裝、灌裝、銷售等環節,通過“專業經營”和“規模生産”,形成面向全國的産、供、銷“一條龍”生産和銷售網路。
近些年來,各種煙、酒、飲料、食品等多種産品不斷貼上特供標簽,打著國家機關、政府機構、大型企業的名義肆意銷售。
為規範市場,工商部門去年就掀起了一場清理特供的風暴。廣東省撤除違規標識600多件,武漢市把1505種違規標簽的問題食品撤出櫃檯。近期,洛陽市、貴陽市工商局又先後查處一批特供酒,雲南省工商局正在調查數家涉嫌違規生産銷售特供産品的茶葉企業。
通過集中整頓,王老吉涼茶已抹去“人民大會堂宴會用涼茶飲品”字樣,椰樹牌椰汁不再使用“國宴飲料”。然而,近段時間來,網際網路成為銷售“特供”“專供”産品的重災區,國家工商總局再次會同相關部門進行整頓,重點清理虛擬市場的“特供交易”。
貴州省工商局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管理局局長彭勇説,正規廠家一般不敢隨意生産,市場上銷售的酒大都未經授權。
“特供”後面有利益鏈
記者發現,一些商家仍在頂風作案。24日,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到數百個“內部特供”系列,煙、酒、茶、保健品、蜂蜜、番茄醬、郵票、羽毛球、手機,種類五花八門。在中電商城上記者看到,售價1880元的五糧液電力酒位於銷售排名前列,這款酒仍在宣稱是“目前各電力系統大型會議的指定用酒”。
在某地做白酒銷售的周先生告訴記者,上個週末他又賣出20箱“茅臺酒”,包裝上寫著醒目的“專供”字樣,每瓶售價550元。
還有不少隱形特供游離在監管之外。記者發現,這些不挂標簽的特供,不對外銷售,不公開價格,只提供給少數單位、部門和個人,只能通過定制、內部渠道獲得,市場上流行的“裸煙”極具代表性。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説,特供産品本不該存在。我國廣告法規定,不能以國家機關的名義進行廣告宣傳,進入市場流通的任何形式的特供都是違法的。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唐坤認為,整頓特供産品並不難,難的是改變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這才是特供産品生存的土壤。
專家分析,“自己享用有面子,請客送禮有底氣,消費接待有檔次”,表面看這是個消費怪圈,深層次是背後難以割斷的利益鏈。
對商家而言,假借“國家機構”名義做的買賣,成本低、有賣點、收益高。一位從事特供茶葉銷售的王先生説,特供品一般不開具發票,不走正常渠道銷售,無需繳納營業稅、增值稅,中間成本低,銷路反而更好。
一些機構出售單位名稱使用權,坐收管理費,少則一年幾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由此催生了運作此類項目的公關公司和經紀人,從中收取提成。
武漢大學教授瀋陽説,今年以來,國家花大力氣整治三公消費,出臺多條措施規範公務行為,相關部門應該率先垂范遠離特供,不要因為消費了特供,遠離了民心。(“新華視點” 記者張麗娜、李黔渝、吉哲鵬、徐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