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危機致30萬斤有機麥滯銷 生態農業盼政策扶持
時間:2012-10-17 09:08 來源:東方網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電視裏都説有機食品好,怎麼我們這裡的有機小麥就這麼難賣?”河北農民陳福和百思不得其解。</p>
<p> 陳福和是河北清苑縣李莊鄉北李各莊村村民。去年,他加入當地的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有機方式種植了8畝有機小麥,但今年6月小麥收割完後,5000斤小麥還全部擱在自家倉庫裏,“到現在也沒賣出去。”</p>
<p> 當初合作社承諾的價格是每斤比普通小麥高出5角至1元錢,見無人收麥,陳福和降低標準,每斤只要高出2角就成,但即便這樣小麥依然無人問津。</p>
<p> 有機小麥滯銷在當地並非個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韓建明家裏有3000斤,陳建奎家裏也有4000多斤小麥……這些村民家裏滯銷的小麥加起來多達30萬斤,他們現在也只能焦急地等著收麥的消息。</p>
<p> <strong>村裏的有機化運動</strong></p>
<p> 北李各莊全村共有1000多戶人家。去年,村民陳立業發起一場有機合作社運動,鼓動37戶農民加入了自己建立的 “清苑縣原生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p>
<p> “因為有機需要認證,我們只能以生態合作社的方式辦理。”回想起辦生態合作社的初衷,陳立業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受近年不斷出現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所觸發。他與37戶村民簽訂合作社協議,並規劃以點帶面建立生態農業示範村,大力推廣有機農産品。不用任何化肥、不打任何農藥、不用除草劑——這是陳立業對合作社社員最基本的要求。</p>
<p> 改變了農藥化肥的種植方式,入社村民又像是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傳統種植方式:用雞糞牛糞替代常用的化肥,人工除草替代除草劑。</p>
<p> 社員陳建奎對比了兩種種植方式,最大的區別是肥料——種植一畝地需要施一方牛糞和一方雞糞或豬糞,大概是200元左右,而化肥大概需要250元。“如果使用糞肥,用工成本會提高一倍,比如一畝地施糞肥需要一個工。”陳立業解釋説,如果僅施用單一的糞肥,會造成土地板結,因此糞肥往往都配合著使用。</p>
<p> 由於合作社摒棄了除草劑,這使得人工除草成為用工最多的部分。陳建奎估計,一畝地除草需要一天工,而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除兩至三次草。</p>
<p> <strong>遭遇“不好賣”窘境</strong></p>
<p> 有社員估算,如果刨除人工成本,有機種植和化肥農藥的種植成本差距不大,約為500~600元。“如果肥料用得多,可能硬性成本會到600元,最大的差別是在除草的(人工)成本上。”</p>
<p> 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村民也發現了新問題。韓建明説,玉米不打藥不用化肥,玉米棒子會結得很高,這樣收玉米時費工夫,如果遇到大風還容易發生倒伏。</p>
<p> 今年6月的小麥收割季節,有社員發現,與其他用農藥化肥種植的情況相比,有機麥的收成每畝普遍減少200斤左右。不過,由於當初合作社承諾有機小麥會以較高的價格收購,這讓社員們略感安慰,認為這可以彌補損失。但這樣的期望並沒有實現,不少村民望著家裏堆積的小麥備感焦慮,這也讓社長陳立業犯愁。</p>
<p> 村民韓建明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有機小麥是好吃多了,但一家人吃一年也就吃幾百斤,家裏幾千斤小麥又怎麼辦?”</p>
<p> 面對社員的責難,陳立業每次都只能重復著一句話:“先別急,你們先別急。”但面對這批滯銷的小麥,其實他心裏比誰都急——小麥再賣不出去,明年就會有很多人退社了。</p>
<p> 韓建明決定再試一年。前不久,小麥播種季到了,韓建明按有機種植方式播下了新的種子。“不試也沒辦法,我們加入合作社時都簽訂協議了。”</p>
<p> 不過記者發現,合作社章程裏也提到,成員入社“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用,風險共擔”。</p>
<p> <strong>有機種植信任難題</strong></p>
<p> 作為合作社負責人,陳立業最希望的是儘快找到有機市場和銷售渠道。“清苑的糧販根本不理會這是不是有機小麥,有個公司答應以每斤高出一元的價格收我們的有機麥,但他們説要進行有機認證才行。”陳立業到有關部門諮詢後才知道,有機認證每年需要兩萬元錢,而且一年一辦,對新成立的合作社來説這顯然無法承受,他只能寄望于一些機構的直接採購。</p>
<p> 今年8月,陳立業來到北京並聯繫上一家機構,該機構以2.5元/斤的價格收走了1500斤麵粉,但這對於合作社30萬斤的産量而言猶如杯水車薪。</p>
<p> 陳立業賣有機麥的經歷在網上披露後也引起不少質疑。有業內人士發出一系列追問:“認證了嗎?”“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就是有機?”“養分怎麼解決?病蟲害怎麼防治的?”“採用有機種植成本比普通高兩元多,你不比普通小麥高出兩三塊錢本都掙不回來。”也有網友稱,農民把有機想像得太簡單了。</p>
<p> 對此陳立業一一作出了回應。“有機麥的種植成本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只要高出普通小麥一元錢,就能形成比較收益,村民就願意種。而且我們對土壤作過檢測,轉換期達到標準,符合有機的條件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有機田採訪時發現,這些用糞肥種過的田地土質鬆軟,踩上去軟綿綿的,而附近普通農田的土地則很堅實。</p>
<p> 陳立業説:“我們現在都不説自己是有機小麥了,只説是農村原生態的小麥。”不過即使這樣,還是有人提出質疑,如何保證村民沒有偷偷打過農藥或施化肥呢?這也是有機種植面臨的最普遍的信任問題。</p>
<p> 對此被稱為合作社“監事”的陳福銀説,我們説自己沒用化肥農藥確實是口説無憑,但做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且合作社章程也有嚴格規定,發現社員私用農藥的將立即予以除名。“這些社員都是熟人,熟人社會有利於互相監督。”</p>
<p> <strong>生態農業亟需政策扶持</strong></p>
<p> 目前,陳立業正給自己的原生態小麥辦理各種執照,“我們原本希望直接與工廠公司對接,但現在這條路有些難走下去,只能試試超市這條路了。”</p>
<p> 陳立業攤開幾本證件:生産許可證、條碼認證、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商品流通許可證、商標註冊,這些已辦下來和正在辦的證件正是他目前殫精竭慮正在做的工作。“這些證辦下來得花一萬多元錢,本來我也不想走超市這條路,但是想想30萬斤小麥積壓就揪心。”</p>
<p> 李莊鄉政府也在積極為滯銷的小麥想辦法。鄉長張會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説,鄉政府全力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希望合作社能夠帶動有機産業的發展,但這種支援更多是政策性的扶植,由於現在是市場經濟,賣小麥更多要依靠合作社自身。</p>
<p> 當地一些沒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抱著一份期待看著陳立業的有機試驗,因為他們也希望吃上“不打藥不用化肥的小麥”。儘管這種種植方式會減産約200斤,但“只要每斤能高出5毛錢就行,沒有農藥殘留,自己吃了也放心。”</p>
<p>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有機産品的市場才是決定這個産業發展的大問題。他提到,陜西省某大型龍頭企業今年也放棄了有機果的生産,原因就是沒有市場。</p>
<p> 昨天(10月16日)正是第32個“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 “辦好農業合作社,糧食安全添保障”。但要辦好農業合作社,恐怕還不能全部丟給市場。</p>
編輯: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