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棗莊市市中區稅郭鎮魯瑞針織制衣公司的職工在生產出口文化衫。吉  攝
    編者按 《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已正式對社會公布。《規劃》呈現了一個更加具體、振奮人心的紡織工業3年調整振興與前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規劃》的貫徹落實必將有助于紡織工業堅定信心,加快結構調整,加強自主創新,努力開拓市場,保持行業平穩較快發展。日前,該《規劃》編制組的主要負責人、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賀燕麗接受記者專訪,對重點內容進行了權威解讀。
  編制規劃的過程是對紡織傳統產業的再認識 
 
    記者:編制規劃的過程其實是對這一傳統行業再認識的過程,這對科學確定紡織工業的地位有何作用? 
    賀燕麗: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並嚴重衝擊實體經濟,受此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積極應對,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做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和部署。2008年11月,國務院第37次常務會議決定,制定和組織實施紡織等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作為應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的重大措施。 
    國家之所以選擇紡織工業作為調整振興的重點產業,主要原因在于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的衝擊相當嚴重,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行業的困難形勢,已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國紡織產業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工業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上遊纖維原料加工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的產業體係不斷完善,在持續較快發展的同時,國際競爭力也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從產業規模看,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紡織工業產銷保持了穩定較快增長。2000年—200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4%,2007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126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6.9%,佔全國GDP的3.3%;化纖、紗、布、呢絨、絲織品、服裝等產品的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位,為滿足全國乃至世界人民不斷提升的物質生活水平做出了貢獻。 
    從出口貿易看,產品出口大幅增加,紡織工業約3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國際市場佔有率連續10余年位居首位。 
    從產業結構看,紡織工業已突破傳統工業的范圍,向高科技領域發展,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產業纖維消耗比例由2000年的68:19:13調整至2007年的52:33:15,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成為產業發展的增長點,應用范圍已擴大到航空、航天、水利、農業、交通、醫療等眾多領域。 
    從裝備水平看,約三分之一的紡織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棉紡織裝備中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和清梳聯比重分別達到51.4%、47.5%和41.1%;部分高新技術纖維實現產業化,T300水平的碳纖維、高強聚乙烯纖維、芳綸1313等高技術纖維產業化已取得突破。 
    從拉動就業看,200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從業人數達1100萬人,佔全國工業從業總人數的14%。加上規模以下企業,全行業吸納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其中80%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每年約從紡織產業獲得2500億元的現金收入,可提高1000多萬個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我國農業生產出的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基本上都由紡織業消化,直接關係到1億農民的生計,紡織工業對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規劃》在對我國紡織工業近幾年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將紡織工業明確定位為:“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