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已試運作1個多月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正式啟動實體交易,當天三筆交易實現成交量24.2萬噸。專家表示,平臺的運作效果至少要經過一個月以上的觀察。
運作效果需長期觀察
根據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提供的資訊,現貨平臺交易首日共完成3筆交易,第一筆為屬於港口現貨的vale65共計2萬噸,成交價每噸人民幣1080元,總價2160萬元人民幣;第二筆交易為尚屬運輸途中的PB粉16.5萬噸,成交價為每噸145美元,總價為2392.5萬美元;第三筆交易成交量57000噸,成交價每噸102美元,總價為581.4萬美元。北礦所沒有透露這三筆交易的買賣雙方。
業內認為,該交易平臺每年應達到1億噸的交易量(即進口量的20%),才能在定價上發出有分量的聲音,而這也正是平臺主辦方表態期盼的一個數字。但若以首日的成交量計算,這一數字尚有不少差距。
中國聯合鋼鐵網鐵礦石頻道主管張佳斌告訴記者,“大家關注交易量是對的,但是盯著首日交易量意義不大,首日三筆交易成交量還算可以,但以此來推斷一年的效果誤差太大,至少要經過一兩個月的長期觀察才能初步推斷平臺的運作效果。”
一些鋼鐵企業希望更多的鐵礦石廠商能夠加入這個平臺。鞍鋼礦石貿易部人士表示,如果該平臺發展較好,將會將鞍鋼目前貿易量的30%在平臺進行。
各方仍存觀望心態
中國鐵礦石平臺被認為是中國鋼鐵業試圖推動形成公正、透明的國際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爭奪市場話語權的重要平臺。平臺由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與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五礦商會力推,于3月29日開始試運作。
此前業內擔心不會加入該平臺的國際四大礦山均已成為其發起會員。目前平臺會員為138家,其中礦石生産企業60余家,來自海外的礦山已經超過20家。
記者了解到,目前觀望、試探以及期盼其成長的心理仍然是各方的主要心態,“看好但得再看看”成為業內廠商接受採訪時用得最多的詞語。
儘管已入局,但國際四大鐵礦石供應巨頭無一例外地均沒有表態會放多少量到這一平臺上。FMG稱由於FMG礦石産能急劇擴大,需要多種渠道進行銷售。淡水河谷則認為,此前的長期協議仍是主要的銷售手段,因為現貨未必能創造多少利潤。業內認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命運仍要看四大礦山的臉色。
據悉,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鐵礦石貿易量佔全球貿易量70%,其中超過7成為現貨貿易。
- 觀察
新平臺能否破定價“黑箱”?
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指出,在過去10年裏,進口鐵礦石的價格總共上漲9.4倍,超出了鋼廠正常的挖潛降本範圍。
南京鋼鐵董事長楊思明説,鋼廠買協議礦,本該享受一定的批量優惠,然而事實上,現在的協議礦價格居然比市場價高5-9美元/噸。他呼籲鋼廠少買協議礦。
協議礦價格的制定,代表者有外資機構編制的普氏指數。今年4月底,在鋼價和礦價均震蕩下行的情況下,普氏指數卻逆勢上漲1美元至148美元,被市場質疑有“拉高”之嫌。
“西本新幹線”電子商務公司副總經理盛志誠認為:“鐵礦石價格,最終還是取決於供求關係。現貨交易平臺只是一種新的交易渠道,它更加透明、可信,能給市場一定的參考,卻不能左右大勢。”
在楊思明等人看來,到2013年下半年鐵礦石市場也將出現過剩,壟斷者能量再大也難改過剩條件下的市場規律。屆時供需雙方可能要探討新的定價機制,而現貨交易平臺有望發揮應有的作用。 (記者 黃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