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賣場已難覓小筆電蹤影
在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的普及,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小筆電在全球主要市場的銷量大減。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小筆電的市場份額,已經從一年前的約8%,下滑到如今的2%。業內人士分析:隨著越來越多的平板電腦産品搶佔市場,小筆電作為過渡性産品,目前正面臨著徹底退市的風險。那麼,目前市場上小筆電的真實境遇如何呢?
在走訪調查後我們發現:以前小筆電櫃檯前熱鬧的場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流稀少、無人問津。同時,商家對小筆電的銷售前景,大都也是持“不看好”的態度。有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商家坦言:受平板電腦的衝擊,現在小筆電的銷量,連從前的一半都不到。
商家:平板電腦這邊的優勢主要是新品主流趨勢,第二是娛樂功能,第三是美觀。
不僅是在像北京中關村太平洋、E世界這樣的個體商戶集中的電子銷售市場,就連像蘇寧、宏圖三胞這樣的大型賣場,如今也是難以尋覓到小筆電的蹤影。一位大型電器賣場的售貨員,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售貨員:現在市場平板電腦已經代替了小筆電,能買小筆電的人都買平板電腦。
各路商家對於小筆電前景的不看好,還是源自於消費者的態度。媒體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如今的消費者在小筆電和平板電腦之間作選擇時,大都還是傾向於選擇平板電腦 。對於自己這種選擇,消費者給出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平板電腦的內容服務,另一個則是其時尚的外表。
消費者:好的軟體比較好,針對小孩是一種早期教育,一些比較傳統的教育軟體做得還可以。小筆電的作業系統因為都是WINDOWS,國內的軟體還不是比較正規。
“小筆電”,最早是英特爾公司在臺灣Computex展會上創造的一個名詞,在此之前它並沒有中文名字,國內商家都直呼其英文名“Netbook”。當時PC廠商們對“小筆電”的目標用戶定位為需要第二台筆記型電腦的商務人士,或者經常需要出差的職業人群以及一些時尚人群。在小筆電概念提出早期,曾經有一些廠商推出了ARM晶片加上Linux作業系統的産品,但由於消費者們希望在這些産品上能夠相容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所以這些Linux産品全部失敗。此後,幾乎所有的小筆電都配備上Windows的作業系統加上英特爾的晶片,因此小筆電最終演變成一個縮小版的筆記型電腦,而並沒有成為一款革命性的産品——它的待機時間仍然很糟糕,依舊依賴風扇來散熱,使用體驗和筆記型電腦區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