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利健倣冒湯臣倍健頻遭投訴 保健品該不該吃

時間:2012-08-15 08:59   來源:人民網

  湯臣倍健與湯臣利健。

  消費者投訴不斷 保健食品到底該不該吃

  一邊是消費者投訴不斷,一邊是消費者需求的增加。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有沒有效果?這些問題不僅備受消費者關注,更是困擾了監管部門、協會組織和企業。

  7月下旬,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支援、中國保健協會組織開展、包括人民網等十多家主流媒體參與的“保健食品品質安全萬里行”活動正式啟動。連日來,人民網記者深入山東、廣東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採訪。

  消費者投訴不斷

  保健食品是所有行業裏面負面報道最多的行業。這是很多消費者對這一行業的第一印象。記者在從事保健食品行業十多年報道中,接到消費者的投訴頻率極高。

  有的是投訴服用了保健食品後,沒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投訴是購買到假冒的保健食品;還有的投訴是反映吃出副作用的……

  關於保健食品的投訴,最常見的就是消費者在聽信所謂“神奇效果”後購買産品,服用後卻無並不見效。

  前不久,記者就接到一消費者投訴稱,自己購買的湯臣倍健産品吃了無效,感覺還有副作用。當記者拿到消費者購買的“湯臣倍健”時,卻發現根本不是湯臣倍健,而是“湯臣利健”。不仔細從外觀看,根本分辨不出來兩者的區別。

  據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總監陳特軍介紹,倣冒保健品的名稱基本上只與被倣冒的正規産品有一個字不同,外包裝和標誌十分相像,如“湯臣利健”、“湯臣康健”與正品“湯臣倍健”只一字之差,涉及“湯臣倍健”品牌的假冒産品,就多達40多種。“湯臣康健蘆薈軟膠囊”的瓶身上還標有“國家保健安全示範基地”、“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運動員專用營養品”的標誌。更為惡劣的是,很多産品上都印有經過認證的保健品專用標誌“藍帽子”,並印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國食健字G20040444”等字樣。同時,為了更好銷售,出貨單還寫明瞭“國食健字”、“衛食健字”、“食證字”等批號。

  “這個行業很特殊,接到投訴的不僅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企業,甚至是一些大企業。”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咏説,這個行業的老闆有時候都不好意思拿出名片來告訴別人自己是做保健品的。

  山東衛康集團董事長王宗繼也表示,“一聽説是做保健食品的,大家就以為是騙錢的,讓人抬不起頭來。”

  “李鬼”毀了“李逵”名聲

  “保健品行業之所以罵名不斷,更多是‘李鬼’毀了‘李逵’的名聲。”賈亞光稱,真正有“藍帽子”的保健品,其問題真的很少。更多的投訴是,沒有“藍帽子”而宣傳有功效的普通食品或假冒其他“藍帽子”等。

  所謂的“藍帽子”就是指衛生部和國家藥監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文號,通常以“衛食健字”(國産的),“衛食健進字”(進品的),“國食健字”(國産的),“國食健進字”(進品的)等形式出現。

  “藥監部門抽查到假我們的産品,並把不合格的結果向社會公佈了。一些不知情的消費者,就以為我們産品出問題。”完美(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晨悅稱,像這樣的情況,她們也很無奈。“李鬼”毀了 “李逵”的名聲。

  天地健公司總經理趙鐵鎖説:“我們公司有4個産品被20多個企業假冒,這些企業套用你的批號,給你亂添加、亂宣傳,公開賣,它的手續比你還全,連稅務登記證都有,很多消費都投訴到我們這裡來了,假冒的企業中,有3家還是業內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最誇張的是,有一個産品我們剛拿到批號還沒生産,那邊他就已經上市了”。

  不僅大企業的知名品牌被假冒,一些中小企業也有同樣遭遇。“事實上,只要是有批號的産品他們都敢假冒,我們企業只有2個産品,但也被上海的3家小作坊假冒了。”煙臺理博天然藥物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業,負責人如是説。

  “大型保健食品企業,如果是真正其自身問題而引發的投訴確實不多。以廣東的湯臣倍健為例,廣東省藥監部門至今未接到一例投訴”。 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咏如是説。

  “沒有‘藍帽子’的産品或假冒‘藍帽子’的産品幹了壞事,但最終都扣在有‘藍帽子’的身上,你説這冤不冤?”中國保健協會副秘長賈亞光説,保健食品市場之所混亂,並不是保健食品自身。比如,一些産品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號和保健食品標誌;一些産品以食品批准文號、生産許可證號、消毒殺菌産品批准文號等假冒保健食品文號,違規聲稱保健功能;一些普通食品故意做成膠囊、片劑等形態,與保健食品産生混淆;有的甚至聲稱未經批准的特定保健功能比如提高智商等。

  “經過國家食藥監局審批,獲得批准文號,並在外包裝上印有小藍帽標識的,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保健食品化粧品監管司司長童敏説。

  作為行業協會負責人,賈亞光提起這些售假人員表示簡直可以用“恨得咬牙切齒來形容”,他表示,正是這些“李鬼”害了“李逵”,也毀了整個保健食品行業的公眾形象。

  神話保健食品作用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少數小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而去誇大産品功效的。”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透露,他們也接到一些有關産品沒有效果的投訴。

  “有的減肥産品,宣傳三天或一週見效,無效退款,這顯然不現實”。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肖煒軍稱,保健食品又不是藥品,不可能哪麼快見效,也不可能保證人人都有效。即使是藥品也不可能保證人人有效。這一點,從保健食品的定義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當前實施的《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産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肖煒軍介紹,如今,不論廣播電視,還是報紙網路,保健品廣告鋪天蓋地,減肥、降糖、增高、提智、補鈣、抗癌等等,保健品幾乎無所不能。許多該去醫院找醫生開藥治療的慢性病或者疑難雜症患者,比如糖尿病人,被廣告忽悠長期吃保健品;而一些本來健康,無需服用保健品的青少年,卻總在補腦補鈣。保健品在百姓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多重而混亂,讓人摸不著頭腦。

  “顯然,保健食品不是用來治療疾病的。有病了,一定得去醫院看醫生,而不是相信一些商家宣傳的可以通過保健食品冶病”。賈亞光如是説,他經常看到一些廣告,宣傳保健食品可以治療糖尿病、癌症、高血壓等。“別説是保健食品,甚至連藥品也不能根治這些疾病,消費者只要動動腦子就可以辨別出來”。

  保健食品的核心作用是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發生率,而不是直接治療某種疾病。“就像汽車的定期保養,是必須做的,可減少汽車發生故障的概率,但不等於汽車不會出問題。出了問題就要送去維修,而不是以保養替代維修。”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華鋒舉例解釋説。

  “保健食品的功效是緩慢、隱性的,與藥品治療疾病的快速、顯性作用區分非常顯著。”徐華鋒如是強調。

  當然,隨著大型保健食品企業的宣傳,很多消費者也慢慢轉變觀念了,不再神話保健食品作用了。比如,湯臣倍健的“健康快車”項目,通過營養健康教育活動,讓全國各地的的普通老百姓,獲取準確的營養諮詢服務,了解營養在維護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等。

  消費者需求增強

  事實上,雖然保健食品行業被評為最負面的行業,但消費者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保健食品行業的年産值已達2600億元。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華鋒認為,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醫改向深度演進,使整個社會理念正在發生悄然變化,從看中治病向“治未病”方向發展,注重預防、推崇養生已形成潮流,為保健食品帶來了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

  徐華鋒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底,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共批准産品一萬多個,在産産品4000多個,保健食品生産企業2000多家,年産值2600多億元。其中,年産值上億元的企業70多家,佔總産值的38%。

  雖然我國保健品消費市場在2010年已突破1000億元大關,但保健品在居民消費支出的所佔比例不大,和歐美國家的消費比例差距大。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保健消費能力上升,保健需求大,空間大。

  “真正有藍帽子的企業,還是比較守規距的。” 廣東省藥監局保健食品處謝超副處長介紹,完美(中國)有限公司、廣東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環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廣東綠瘦健康資訊諮詢有限公司等保健食品做的還是比較規範的,比如在“鉻超標膠囊”事件中,廣東省尚未檢出一家保健食品存在“鉻超標膠囊”的問題。

  “當然,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需求空間,還與保健食品的有效性是分不開的。”徐華鋒指出,按照保健食品的審批管理辦法,任何聲稱功能的保健食品都要經過動物和人體試驗,證實其聲稱的功能,因此獲得國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是可以保證其健康功效的。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保健食品,”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暉稱,如果産品不過硬,或沒有效果,他們自己肯定不會服用。事實上,包括完美、安利等公司在內的保健食品企業,其任何一批次的産品在出廠前,都是經過嚴格的檢測,包括一些國家不要求檢測的指標。

  “如果不能保證其健康功效的,國家肯定會做出調整的”。 徐華鋒指出,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日前公佈的《保健食品功能範圍調整方案(徵求意見稿)》中,擬將保健食品的27項功能調整為以下18項: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有助於降低血脂,有助於降低血糖,有助於改善睡眠,抗氧化,有助於緩解運動疲勞,有助於減少體內脂肪,有助於增加骨密度,有助於改善缺鐵性貧血,有助於改善記憶,清咽,有助於提高缺氧耐受力,有助於降低酒精性肝損傷危害,有助於排鉛,有助於泌乳,有助於緩解視疲勞,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有助於促進面部皮膚健康。

  一邊是消費者旺盛的需求,一邊卻是混亂的市場。對於消費者、保健食品企業甚至是行業協會,都希望整個行業能有序、規範發展。對此,監督部門有何舉措?監管上又有何困擾?我們將繼續關注。(記者 葉永筆)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