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業曝潛規則:好貨價高零售 次貨特供開發商

時間:2012-02-22 09:41   來源:工人日報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2/02-22/U263P4T8D3687910F107DT20120222093022.jpg"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nbsp;<font face="楷體_GB2312">鄭帥 攝</font></p>
<p>&nbsp;  在裝飾裝修一直存在一個:同樣品牌、同樣規格的地板,可能外表上沒有什麼區別,但在用料上和做工上卻不一樣,這就是A、B貨。“A貨”價格高,“B貨”價低品質縮水、專供工程客戶。</p>
<p>  安信地板甲醛超標之事,讓國內房地産龍頭企業萬科房地産公司也捲入其中。萬科回應稱,包括北京在內,全國有16個城市共29個樓盤使用安信木地板,萬科相關負責人2月20日表示,目前已經對這些安信地板進行封存,並送檢,檢驗結果很快出爐。</p>
<p>  安信劣質地板事件,充分暴露了地板業的一個“潛規則”:為了節省成本,地板企業向簽約房地産公司提供大量“次品”,卻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p>
<p>  <strong>安信地板甲醛超標</strong></p>
<p>  2月16日,一位自稱國內某建材專業雜誌副主編、名叫“李曉燕”的網友在網易論壇發帖爆料稱,中國房地産龍頭企業萬科,近年來在10多個城市的上萬套全裝修房項目中,大量使用了甲醛嚴重超標、劣質的安信品牌地板。</p>
<p>  據稱,有的批次甲醛釋放量超過合同約定標準5倍,成為生命健康的殺手。另外,這些劣質地板面層厚度嚴重不足,使用壽命僅為合格産品的兩成。正是因為公司銷售給萬科的柚木和櫟木複合地板,平均售價僅為115元,這個價格甚至低於E0級産品的生産成本,如果不以次充好,安信公司做一單就賠一單。</p>
<p>  對此,萬科及時、積極做出回應,稱公司對此高度重視,已啟動緊急調查程式,將對相關問題進行嚴肅追查。</p>
<p>  而在確認調查結果前,萬科將暫停採購安信品牌地板;對已採購、尚未進行安裝施工的安信地板,先行全部封存;萬科的專業部門已開始制定復檢相關品質指標,包括對已安裝地板進行復檢的方案,並邀請質檢機構協助檢測。</p>
<p>  萬科表示,如調查發現産品品質確實存在問題,公司將嚴格承擔其所有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並充分維護公司客戶的合法權益。</p>
<p>  相比于萬科的積極,國內許多大大小小的房地産公司都在使用安信地板,很多企業都悶不做聲。</p>
<p>  對於地板甲醛超標之説,安信地板也于17日在上海召開新聞發佈會,稱公司可以提供各環節的産品合格檢測報告,完全符合國家標準。</p>
<p>  安信偉光(上海)木材有限公司合約管理部總經理胡婭對媒體表示,公司對成品都會進行檢測,有一整套品質管理體系,從採購原材料開始就有很多檢驗,一直到出庫,包括到客戶那邊還要檢測,並可以提供合格的檢測報告。</p>
<p>  但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涉毒”的安信地板極有可能是特供産品。而且在裝飾裝修行業一直存在一個“潛規則”:也就是業內所説的“A貨”和“B貨”的問題。“A貨”一般在流通領域,價格都比較高,“B貨”則一般都是特供産品。因為房地産商的需求量比較大,而且會將地板供應商的價格壓得很低。因此,為了獲取利潤,地板商只能在供貨品質上想辦法,和超市裏銷售的同樣品牌、同樣規格的地板,可能外表上沒有什麼區別,但在用料上和做工上可能不一樣,這就是“B貨”。</p>
<p>  假設房地産商對外宣稱一套精裝房的裝修標準是2000元/平方米,若根據市場上各種材料的價格計算,這個裝修標準,開發商不賺錢甚至還會賠錢,但事實上,裝修卻是開發商賺錢的一個大地方 ,原因就在“A貨”與“B貨”的區別。在中國的房地産業,這種情況大家已經心照不宣。</p>
<p>  <strong>監管不力是根源</strong></p>
<p>  “安信地板甲醛超標事件”還沒有最終定論,一切還要等待相關部門的鑒定。但類似于這樣的行業“潛規則”,如今在國內卻大行其道。</p>
<p>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這些行業“潛規則”的盛行,根本原因還在於監管、懲罰不到位。</p>
<p>  以“安信地板甲醛超標”事件為例,國家頒布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板及其製品中甲醛釋放限量的強制性標準》明確指出,實木複合地板用乾燥器法測定的E1級最高限量為點1.5mg/L。近年來適應人們對環保的高要求,地板行業內推出了甲醛釋放最高限量為點0.5mg/L的E0級環保地板。</p>
<p>  雖然國家出臺的這個標準也是強制性標準,但實際上,按照標準生産的廠家得不到獎勵,一些不按標準執行的廠家也沒有受到懲罰,有些廠家為了應付檢查,送檢的樣本和上市銷售的實物並不相同。而質監、工商等主管部門分別監管從産到銷的不同環節,難以迅速確定問題發生的環節,有效治理。而且互相“推諉”情況嚴重,這都讓一些行業“潛規則”大行其道。</p>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