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嬰兒洗髮水致癌風波尚未平息,又一知名品牌立頓的産品鐵觀音因稀土含量超標登上了國家質檢總局的黑榜。加上不久前“思念”和“三全”水餃先後被曝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蘇泊爾出現“問題炊具”,近段時間,名牌産品問題頻發,讓民眾的消費信心一再受挫。
更令人不安的是,不僅是産品品質叫人不放心,今年以來,在零售環節,多次出現無視消費者利益的黑幕。1月,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因價格欺詐被有關部門處罰;10月,沃爾瑪在重慶的10家門店因銷售假冒綠色豬肉被停業整頓……知名企業和名牌産品本是依靠其優質的産品和服務贏得消費者的信賴,然而,一個個問題産品的浮出水面,一次次欺詐行為被曝光,讓消費者陷入信任恐慌:“信得過”的企業和産品如今還有嗎?
小品牌産品品質無保證,怕上當不敢買;大品牌財大氣粗、店大欺客,也不保險。要麼産品品質有貓膩,要麼賣家雁過拔毛,宰你沒商量……消費者或者對“問題産品”究竟問題出在哪一頭霧水,或者對到底哪個商家讓人放心有所懷疑,簡直被逼進了死衚同。
應當肯定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産品品質監管工作的重視和不斷改進,我國産品品質水準得以不斷提升,民眾對産品品質更加關注,但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仍任重道遠。
有關管理部門的監管工作應貫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形成資訊公開長效機制,更加主動地實施無縫監管,對“問題産品”事件實行出現一起,就曝光一起、追究一起,只有設置高壓線,形成對違法違規企業的常態打擊,才能重塑消費者的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