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童年》,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晉唐法帖”“乾隆洋彩”,還有臺灣流行的《“泡麵文化”讀本》……13日至19日,464種臺灣圖書首次以“展示+預訂”的模式亮相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
今年以來兩岸日趨熱絡的文化出版交流與合作,借“2009上海書展”進一步升溫。
本屆上海書展“西一館”的一角,廈門臺灣書店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附屬於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的臺灣書店,成立於2002年,是大陸目前專營批發、零售臺灣圖書的一個窗口。
“儘管只是在上海展示及接受預訂,但這種新嘗試值得肯定。”臺灣書店業務部經理吳畇希説。
此次由廈門臺灣書店運至上海書展的464種圖書中,絕大部分是臺灣一些部門和機構的輔導讀物,內容涉及農業、化工、半導體、鐵路等科目,也有不少文史類圖書,其中包括“二 二八”事件的部分史志。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專輯最受上海讀者歡迎,臺灣旅遊類圖書也經常有人問起。”臺灣書店的工作人員黃群説,“臺灣圖書儘管比較貴,但還是有不少人來問,其中大部分是各領域的學者專家。”
在上海書展上,毗鄰廈門臺灣書店展位的是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的展位。協會理事長陳恩泉表示,此次組團來到上海書展,協會還專設了一個展位,尚屬首次。
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出版交流合作的陳恩泉説,在7月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達成的共同建議中,特別提到了建立兩岸出版交流機制、加強出版合作,共同開拓海外華文出版市場等。“這些提法都是非常符合發展潮流的。”
他認為,根據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大陸公佈的新政策,一步步推進,上海、福建等地成為兩岸出版交流試驗區後,兩岸業者在多領域的版權合作等,有望很快取得新突破。
作為專營臺灣圖書的大陸業務人員,吳畇希認為,除了定期在廈門與臺北交替舉行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外,上海書展也具有兩岸出版溝通交流的“橋梁”作用,期待借上海書展為廈門臺灣書店提供更廣闊的展示舞臺與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