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高中語文教學研討會3日在臺北舉行,逾百位語文教師通過教學經驗分享、教案研討等方式,正視兩岸三地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呼籲讓語文教學回歸生命教養,共創語文教育的“心視野”。
香港屯門天主教中學資深語文教師鮑國鴻表示,語文教學有“明憂”,語文教學和評估愈趨工具性,人文性在不知不覺間日益淡薄。過分強調為商業社會服務,忽略語文的人文性,不但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培養,文學熏陶、審美情趣、情感教育都愈來愈説不上。
面對這一語文教學的困境,兩岸三地教育工作者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探索與改革。
北京四中語文教研組組長劉葵表示,語文的學習,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沒有大量的讀寫實踐打底,就難以充分認真地吸納人類的智慧精神營養,難以豐富個體的生命體驗,結果可能只是培養了有一點兒知識卻缺少人文情懷的“兩腳書櫥”。
北京四中利用網路平臺開展語文教學活動,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的“雙課堂”激活了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也促使教師不斷創新教學設計保護學生的熱情,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
“我們的教育已經不缺任何方式,唯一欠缺的是生命教育”。臺北北一女中語文教師陳麗明引用一位家長的話抒發感慨。近年來陳麗明參與了北一女中“服務學習與閱讀寫作”的試驗語文教學。學生們通過“讀河”“讀部落”的“田野調查”,邁向自然、走進人文,培養學力,對生命進行不同層次的叩問,一步一個腳印地見識到這世間的盛情美意。
“如果文本傳授過程沒有生命的觸動與交流,生命即無法影響生命。”作為演講嘉賓,靜宜大學陳明柔教授與語文教師們分享了大一語文課改革的經驗。她銘記一位前輩的教誨:把語文課當作“一生的禮物”送給學生。她編寫了現代文本的《生老病死》等語文教材,以人生旅途上恒常的風景“生老病死”為題,回應生命的價值與抉擇是什麼?實踐以生命與學生對話,成就學生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