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用咖啡”的兩岸版本
“待用咖啡”起源於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在那裏,人們可以提前多買咖啡存在咖啡館,讓囊中羞澀的貧困者能夠享受一杯溫暖的咖啡。
“微公益”再度成為話題,有關“待用咖啡”的故事也在兩岸熱傳。
近日,有媒體報道,臺灣老闆響應“微公益”,打造西安“待用快餐”愛心餐廳。
高先生今年50歲,臺北人,在西安經營一家餐廳,特色是“滷肉飯”。高先生説,“待用快餐”就像“待用咖啡”,有來就餐的客人提前多買一兩份飯,留給流浪漢、低保戶等困難人群。“店裏一份滷肉飯16元,顧客要買成待用餐的話,只需10元。”高先生每天拿出5份飯,4月13日推出“待用快餐”當天,就有客人加入預存。
也有臺版“待用咖啡”。臺灣新北市一間面攤的老闆娘看到“待用咖啡”的故事,便仿傚著提供“待用面”,讓單親兒童、拾荒者和獨居老人食用。老闆娘顏林蔭在接受採訪時説,有一名拾荒的阿婆經過面攤,被她請進店吃麵,她告訴阿婆:“好心人已經付錢了,你放心吃吧!”“一碗麵,卻被視為珍寶,我自己都很感動!”如今,單是面攤附近就有5間店舖跟進,提供“待用蔬菜”和“待用晚餐”。
在香港,低收入、失業人士或是貧困人士,可以通過“食物銀行”領取食物。“食物銀行”有不少是慈善機構或是民間團體開辦的。“食物銀行”的食物接受商家捐贈,市民也可以直接捐贈。一塊麵包、一盒罐頭、一片火腿,都可能成為貧困人家的一餐飯。
早在2011年的時候,在“海峽兩岸年度漢字”的評選中,“微”字高票當選。主辦方表示,“微”字受青睞,在於人們對“見微知著”的深切體會——一些微小的人、事、物,正改變著時代的進程,推進著社會的進步。“微公益”被視為是這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