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兩岸兩會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臺灣《旺報》23日刊發社論指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有如及時雨,挹注了當前陷入困境的臺灣産業,讓臺灣服務業真正開始伸展手腳。評論同時批評在野黨一味偏向政治訴求,誇大協議對臺灣服務業的衝擊。
社論摘編如下:
兩岸兩會領導人第9次會議達成新的成果,林中森和陳德銘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項自2008年以來簽署的第19項協議,不僅標舉著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同時也使得臺灣的服務業在大陸將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這次會談並同意下次的會議包括互設辦事機構等6項議題,兩岸的合作又向前邁了一步。
由於大陸的産業政策逐漸轉向內需,服務業的發展已成為未來的趨勢,際此臺灣經濟亟待突破,而臺商又面臨轉型升級的時刻,《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有如及時雨,挹注了當前陷入困境的臺灣産業。這項協議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公平開放的精神,對於兩岸的交流互動模式,又開啟了新頁。
但對於這項協議,在野黨一再強調會衝擊700萬勞工的生計。民進黨“立委”昨在“立法院”霸佔主席臺,要求實質審查;同時民進黨中央召開記者會,批評臺當局為了少數企業進軍大陸,犧牲廣大的弱勢産業。
然而,在野黨的批評多偏向政治訴求,而不是針對服貿協議的實質內容而論。雖然説開放服務業來臺,可能衝擊到許多産業,諸如通訊、營造、金融、運輸、美容、美發,但是業者都表示影響有限,而在當局把關下,也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臺,只能有專業經理的白領來臺,反而可以為臺灣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是像民進黨所説的會衝擊到700萬勞工。
臺灣的經濟要脫困,如果連兩岸的經貿交流都跨不出去,又如何能立足於世?臺灣的服務業有營運制度和模式的優勢,如果不開放競爭,難道要等著人家迎頭趕上?當局要求要努力拼“服務輸出”,作為擴張出口的另一項動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之後,才正是臺灣服務業伸展手腳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