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12日在參加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主題聯歡活動時強調,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青年。
寄望青年,也是寄望通過文化的交流,達成文化的認同。在聯歡活動現場,我們看到了漢字書法篆刻、藏族唐卡繪畫、甲骨與石刻傳拓、傳統茶藝表演、木版浮水印書畫、景泰藍製作技藝、青銅編鐘演奏、“圓明園九州清晏”數字復原視頻……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文明深厚。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華夏文明飽經憂患而延綿不絕,中華民族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源於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岸曾長期隔絕,“盈盈一水間”卻只能是“脈脈不得語”,導致一些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民族和文化認同上産生了偏差,影響了兩岸交流的深入,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因此,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對文化的認同就顯得尤為迫切。欣慰的是,迄今規模最為盛大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便於兩岸年輕人在體驗中交流思想,融通情感,彼此傾訴,相互砥礪,共同譜寫一曲中華文化傳人的青春之歌。
文化交流要有親近性。在展示與體驗的諸多優秀文化項目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有泉州提線木偶戲。都説閩臺之間具有“五緣”優勢,在兩岸規模空前的青春聚會上,再次得到了生動地體現。提線木偶戲不只是閩南地區一種古老的戲種,而且流傳到臺灣地區業已久遠。“兩岸淵源一線牽”。這種文化交流上的親近性,更有助於文化上的認同。也正緣於此,當聯歡會開始時,兩岸歌手聯袂演唱的一首閩南語歌曲《天頂的月娘》讓兩岸年輕人無不動容。誠如一位臺灣學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當初臺灣“八八水災”的時候是用這首歌曲來安撫災民的心,後來大陸發生地震時候,也唱這首歌,讓我們感同身受。用我們最熟悉的閩南語歌曲來詮釋,令人動容。文化交流還需要雙向參與。在這次文化交流的“嘉年華”中,有來自臺灣的“電音三太子”,這種將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流行于臺灣民間,深受臺灣民眾喜愛。應當説,臺灣在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的融合上有著獨到之處,值得大陸方面的學習借鑒。文化認同還在於互動。有互動,才能加深了解,消弭誤會,擴大共識,增進感情。令我們感懷的是,新華社刊發的聯歡活動的一幀照片是,胡錦濤總書記在“電音三太子”表演結束時同扮演者擊掌互動,這一精彩瞬間感染現場的觀眾,我們通過照片裏的張張笑臉同樣受到感染。
隨著兩岸人員往來日趨熱絡,怎樣讓“三通”逐漸邁向第四通“心靈相通”、“感情相通”?從根本上説,應是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在交流形式上把握兩岸青年群體的代際特徵,突出時代性和互動性。只有不斷加強兩岸青年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才能真正建設好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攜手開闢兩岸關係、民族復興的未來。(戎章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