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時代兩岸商會新角色
時間:2011-06-21 00:2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在未來5-10年海峽兩岸的產業合作中,兩岸商會組織任重道遠、大有可為。應當認真分析兩岸產業合作中的特色和企業需求,確定商會組織的功能定位和工作目標,為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繁榮貢獻力量。”在12日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商會經濟論壇主旨演講上,全國工商聯聯絡部部長劉紅路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記者了解到,本次論壇吸引了500多位來自兩岸的工商社團負責人、企業家代表參加,並圍繞“ECFA的實施對兩岸商會和經濟的影響”主題,深入探討新形勢下兩岸商會交流和經貿往來的對策和措施以及後ECFA時代兩岸商會所應扮演的新角色。
助推ECFA的落實與後續協商
“本屆海峽論壇的主題之一是‘兩岸商會經濟論壇’,顯示了商會在兩岸經濟合作的角色日益重要。尤其是在ECFA實施後,兩岸經濟合作形勢出現新的重大變化,兩岸商會的角色也要適應新的形勢,做出新的調整,充分發揮其獨特功能與角色。”長期從事臺灣經濟及兩岸經貿關係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快人快語。
在他看來,兩岸商會組織是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橋梁,未來要進一步發揮兩岸商會在推進ECFA、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與實現兩岸經濟共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首先一個就是兩岸商會要攜手助推ECFA的落實與後續協商。”王建民說,ECFA已正式啟動與實施,兩岸企業也積極爭取享受ECFA的早期收獲優惠措施,並爭取新的協商,提供更方便與更優惠的商業往來與經濟合作。但目前企業界尤其是大陸企業大多對ECFA的了解有限,還有許多企業未享受或還未完全享受ECFA提供的優惠與便利措施,兩岸商會組織應更積極作為,從商會自己的角度或領域,為所屬領域或行業的企業提供更多ECFA的相關資訊,創造更多的經濟合作條件與機會。尤其是ECFA的後續協商困難很多,兩岸商會要充分提供建言,助推兩岸加快ECFA的後續協商進程。
協助制訂兩岸產業與技術標準
在工商聯係統工作多年的劉紅路告訴記者,海峽兩岸的商會組織源自共同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理念,並在各自不同的經濟社會環境中形成了服務產業發展、服務企業成長和自身制度建設的不同特色,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為下一步的廣泛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為提升兩岸企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海峽兩岸有關部門積極努力,兩岸產業與技術標準的制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遠不能滿足兩岸產業合作的要求。
“兩岸的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能否有新的提高及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能否處于有利地位,一個重要因素是對國際技術與產業標準的制訂權與話語權。”王建民說,“兩岸商會眾多,互補性強,對不同領域與產業的發展與技術狀態更了解,對制訂共同產業與技術標準更有發言權,應通過合作積極提出本領域的兩岸產業與技術標準,參與到兩岸兩會及有部門之中,共同制訂可行的兩岸產業與技術標準,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兩岸經濟合作與共同發展。”
爭取建立兩岸商會聯合會
“兩岸合,贏天下。”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在演講中呼吁說。
蔡練生的心聲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他們表示,海峽兩岸的商會組織交流與合作雖早已開展多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本上仍停留在往來與交流方面,還沒有廣泛與常態化的互設機構與聯係機制。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一方面,目前臺商在大陸已建立了約100個臺資企業協會,並成立了臺資企業聯合會,成為最重要的商會組織。另一方面,由于大陸企業進入臺灣時間短,數量不多,規模有限,再加上臺灣方面的政策限制,臺灣島內至今還沒有大陸的商會組織。
“兩岸商會應該共同努力,建議臺灣方面修改法律,為大陸商會在臺設立機構或未來成立大陸企業商會組織創造條件。同時,目前海峽兩岸還沒有建立起由兩岸企業或商會共同參與的運作平臺,因此應共同努力,考慮建立兩岸商會共同參與的共同商會組織,建立兩岸商會聯合會。”王建民說。
此外,在王建民看來,兩岸商會還應建立合作平臺,積極扮演好兩岸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角色。充分發揮商會組織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獨特作用,維護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的良性互動。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