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錢滿為患,小企業嗷嗷待哺。”“處在科技成果轉換階段的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一家銀行和擔保公司願為它們貸款和擔保。”……1日,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經濟科技發展趨勢研討會上,與會的兩岸專家紛紛表示,“很差錢”是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呼籲金融機構關注放款安全,而非只注重擔保品。
一頭是“很差錢”的中小企業,另一頭是手捏大把資金,卻因企業缺少抵押物或擔保而不敢放貸的銀行。臺灣東吳大學商學院教授戴立寧直指要害,從銀行現行的信貸制度看,“銀行的信用貸款非常少,大部分貸款都是抵押貸款,需要擔保品,這恰恰是中小企業最大的‘軟肋’。”
“由於很多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是擔保品為標準,本來應該是大眾資産的銀行,卻變成了有錢人賺錢的專有工具。”戴立寧很犀利的説。
“有錢的話幹嘛要問你借錢,只要告訴還款來源不就行了?比如説我有一個訂單或項目,訂單到了我自然有錢”,戴立寧認為,中國應逐步建立“信用資産”的觀念,拋棄“擔保”觀念,應關注放款安全,如信用、目的、人以及收入。
對此大陸方面的專家也有同樣也認為處於創業生存期的中小企業,無法得到直接融資。
科技部技術促進發展研究會副院長王元認為由政府提供專項基金或成立擔保公司,解決中小企業擔保問題,也是一個辦法。此外,除了商業銀行,現在還在籌備科技銀行,專門解決由於風險以及資訊不對稱的科技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
王元指出,中國風險機構擅長産業後端投資、跟進投資,善於利用政府資源、規避風險。但這導致所謂的風險投資根本沒有風險,而真正需要創業生存期的中小企業,根本無法得到直接融資。
同時,王元還指出,其在對江蘇,浙江地區的調研中發現,中小企業死亡率最高的障礙是缺乏職業經理人的介入支援。解決融資之後,還需要解決什麼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