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質要求

2012-03-14 13:12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今年“兩會”上,如何落實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質要求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同時,隨著金融業快速發展,金融創新步伐加快,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契合度怎樣?實體經濟的內涵有哪些?金融界人大代表們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也受到了高度關注。

  “一般認為實體經濟是以實物資本為投資和營運對象的經濟活動,是物質的、精神的産品和服務的生産、流通等經濟活動。”全國人大代表、人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此區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鍵標準就是其經營對像是實物和服務還是貨幣。“兩者在概念上似乎是涇渭分明的,就此來理解,金融和實體經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範疇,貫徹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就是要求金融業發揮融資和支付仲介功能,促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但在鮮活的實踐中,特別是在經濟金融化的現代條件下,金融和實體經濟在邊界上實際是相互融合的。“我們已經不可能退回以物易物的時代,沒有金融服務,資源配置成本就會高的無法持續。在這個意義上講,應將直接源於和服務於傳統實體經濟需求的金融基礎服務,作為實體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楊子強解釋,如果從較廣義的內涵來理解,金融就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為實體經濟直接服務的金融,二是為金融業服務的金融。那麼,貫徹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就內在地包含著對推進金融創新的原則性要求,即必須直接服務於傳統的實體經濟或直接服務於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業務”。

  楊子強認為,經濟金融化對實體經濟內涵的影響還不限於此,還表現在某些傳統的實體經濟行業,特別是房地産業。由於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對房地産的定位和屬性也有所不同。在美國、英國等國家,除了滿足人們居住需求之外,房地産的資産屬性非常明顯,投機炒作往往使房地産價格遠遠脫離其基本面,虛擬經濟規模遠大於其實體經濟規模。因此這些國家都將房地産業與銀行、保險等一起列入虛擬經濟範疇進行統計和管理。我國房地産業起步晚,一直作為重要的實體經濟行業來發展,的確也明顯帶動了相關眾多實體産業的發展。但近年來房地産市場投資和投機性增強,價格泡沫越來越大,虛擬經濟的屬性也越來越突出,必須嚴加調控,以防其“脫實向虛”。

  那麼,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如何才能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楊子強認為,金融機構必須著力盤活優化信貸存量。轉方式調結構是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實體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既要靠發展新産業做優增量,更需要淘汰落後、升級改造盤活存量,與之相對應的,優化信貸結構既要把握好增量,確保投向國家政策支援的領域,也要優化信貸存量結構。特別是在當前通脹壓力仍然存在、信貸總量規模巨大的情況下,更要強化優化存量的新理念,摒棄單純依靠信貸總量規模擴張的舊思維,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傳統産業升級改造和中小企業等領域的支援力度。

  另外,發展民營經濟對於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投資效率、增強發展活力至關重要。當前民營經濟仍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根基歸根到底在於實物資本、勞動力的投入和技術、管理的創新,金融機構在支援民營經濟發展上的作為還應更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