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看待中美貿易不平衡 主因非人民幣匯率

2011-10-13 13:17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馬迪

  事實上,美國出口限制才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作為全球技術領先國家,在高科技産品方面較中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力,本可以充分發揮這種比較優勢。但是,美國始終對中國高科技出口貿易採取各種限制措施。對此,美國前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也曾表示,擴大對中國出口而非限制從中國進口,是美國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的最好辦法。

  “應該客觀、公正地認識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表示,對人民幣匯率的無端指責,將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不僅解決不了美國儲蓄不足、貿易赤字和高失業率等問題,而且可能嚴重影響中國正在進行的匯率改革進程。

  人民幣匯率趨於合理均衡水準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0年6月,央行重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按照已公佈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促進了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了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在外匯供求關係的作用下,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總體保持了穩中趨升的走勢。數據顯示,1994年匯改以來至2011年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國際清算銀行口徑計算的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累計升值33.4%和58.5%。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58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分別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如果從2005年7月匯改以後的情況看,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

  同時,人民幣匯率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漸發揮。數據顯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例穩步下降,2007年該比例為10.1%,2009年、2010年分別降至5.2%和5.2%,2011年上半年為2.8%。實踐證明,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匯改對於我國實體經濟的負面衝擊。2005年至2010年間,中國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18.2%,就業年均增加1120萬人。同時,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2009年和2010年間,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3.8%,較出口增速高6.1個百分點,中國需求成為拉動許多國家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近年來,我國堅持“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政策,出臺了增加消費、發展服務業,完善社保、衛生、住房、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這些措施推進了經濟結構調整,改善了國際收支平衡。同時,推進城鎮化、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將理順我國出口商品的生産成本,促進對外貿易更趨平衡。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國應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繼續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同時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力求使可能發生的內外部負面影響最小化,為所有的結構調整和配套改革爭取時間。”央行金融研究所有關專家説,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經濟結構的演變具有內在規律性,國際收支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必然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記者王信川)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