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年末臨近及跨年資金需求,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望震蕩向上,尤其是跨年度產品收益率優勢將突出。四季度已經過半,銀行理財市場開始蠢蠢欲動,在年末的“攬儲”大戰中,理財產品或成先鋒部隊。
“目前我們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還大多保持在4.2%左右,臨近年底可能會高些,因為畢竟涉及到存款的原因。目前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大多是挂鉤型產品。與前段時間有所不同的是,預期收益率比較高的同時,此類產品的保底收益也開始調高。”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顧問表示。從目前的收益率來看,並未看到理財產品收益率有上升的趨勢。
表面波瀾不驚內在卻暗流涌動,是目前理財市場的真實寫照。“監管層叫停為攬儲而發行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以後,為了年末的存款做準備,一些銀行已經開始發行一批預期收益率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比如像1至3個月的產品。但是這樣為攬儲而準備的理財產品,目前表現得還不明顯”,專業分析師表示。
據金融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數據顯示,11月15日至11月21日(以下簡稱本次統計周期)發行的理財產品仍然以中短期為主,較上月佔比有所增加。本次統計周期共60家銀行發行了理財產品,中資銀行有59家,外資銀行1家。發行銀行數量比上一統計周期減少6家,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上一周期減少10%。
本次統計周期建設銀行(601939)發行理財產品61只,位居發行排行榜首位,佔總體發行數量的11.11%;發行數量第二位的是廣發銀行,發行產品43只,佔總體發行數量的7.83%;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國銀行(601988),發行產品34只,各佔總體發行數量的6.19%。
本次統計周期發行的549只產品中,組合投資類產品成為絕對主力,發行理財產品455只,佔總發行量的82.88%;處在第二位的為貨幣外匯類產品,發行27只,佔總體發行數量的4.92%;處于發行數量第三位的是固定收益類產品,為23只,佔總體發行數量的4.19%。
從幣種分布來看,60家銀行發行了4個幣種的理財產品,幣種為人民幣理財產品最多,共537只。美元和澳大利亞元理財產品各發5只,排行第二。人民幣產品佔發行數量總體的97.81%。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上一周期增加了33只,3種外幣共發行12只產品,佔發行總數的2.19%。
從投資期限的分布來看,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3只,佔總發行量的0.55%;1至3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266只,佔總發行量的48.45%;3至6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72只,佔總發行量的31.33%;6至12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04只,佔總發行量的18.94%;12個月以上理財產品發行4只。
金融界數據產品研究中心將549只理財產品進行了評級,評級方法是將每只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流動性等特徵分別進行評分,並通過加權平均得出最後排名。
在綜合評級前10名中,從發行銀行來看,有兩家進入,分別為上海銀行和廣發銀行。本期共有三只產品預計年收益率超過4.5%,上海銀行的兩只理財產品預計年最高收益上限都是4.5%,而廣發銀行的8只產品中有一只是4.75%。從前十名理財產品來看,其投資領域全部是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無緣上榜。在綜合評級後10名中,從發行銀行來看,有上海銀行、紹興銀行、中信銀行(601998)等共8家銀行。與上一周期性相比銀行數量增加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