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價“過山車”行情折射市場亂象

2012-06-04 10:49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范樂

  不要讓酒成為投機工具

  專賣店缺貨、渠道商抬價,幾乎成為近年節慶“一景”。隨著酒類消費淡季到來,部分酒種出現降價苗頭,然而,瘋狂的天價酒會不會隨“炒作”再度來襲?

  吳朝瑜認為,從紅酒現貨市場來看,一些酒類渠道存在著結構重合、無序競爭的風險。需要繼續從嚴治理造假,規范市場參與者行為。

  而白酒“季節性漲價”背後,也存在真品的供需矛盾。據了解,一些酒企正在開設直營店。但與市場總流通量相比,其直銷店的供應量只是杯水車薪。

  有業內人士表示,只靠廠商自律不易減少炒作風險,監管部門還需要重視酒類投資風險,避免金融化產品因規范不足帶來的短期投機。

  記者調查發現,各地涌現的酒類交易場所中,不乏約定回購、產前預售現象。比如,某交易所就曾表示,“白酒上市”包括取得發行資格、進行發行審核、路演推介等步驟,認購後再組織現酒生產。而另一款“紙白酒”產品約定的回購溢價達35%。

  酒是人類最傳統的飲品,並不應該成為“虛擬經濟”,更不能成為金融產品。一些炒作方式已經涉嫌變相搞均等份額、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違規行為。“酒是喝的,不是炒的。市場混亂,少數人賺取暴利,但損害的是整個市場和產業,更損害消費者,應該讓酒類服務于人民生活,而不是異化成投機工具。”紅酒業內專家、卡斯特酒業總裁潘汝顯呼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