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經理和他們不告訴你的9個秘密

2012-05-30 08:53     來源:瀋陽晚報     編輯:范樂

  説起理財,銀行的理財經理,一直是大家信賴的專家。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他們的話在很多時候並不靠譜,甚至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會把許多不明就裏的投資者引入誤區。這次,本報合作媒體——《理財週刊》,就為你揭開他們時常會隱瞞的9個秘密。

  這些理財經理的小秘密,嚴格意義上説並沒有違規,但是,從“把正確的産品賣給正確的人”這一點來看,這些秘密在不同程度上給個人客戶帶來了隱性的損失……

  秘密

  資金頻頻搬家不划算

  一些銀行推出短期高收益産品以吸引投資者資金搬家,但是考慮到投資的起算時間等,産品的實際收益往往低出不少。尤其是在季度末、月度末,銀行往往會推出高收益的産品以達到完成考核的目的,投資者還需認真比較,不要被數字所迷惑。

  【案例】王女士是A銀行的客戶。這天,B銀行的理財經理向王女士推薦了一款理財産品,産品的投資期為1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2%,“如果投資金額達到50萬元的話,能有4.5%的收益率”。

  【點評】出於應對監管考核的目的,不少銀行都會選擇在月末、季末發行一些高收益的産品以達到“衝時點”的目的。儘管銀監機構已經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但這樣的現象並未得到徹底杜絕。而對於銀行資金搬家來説,可能涉及到轉賬費用、交通成本、新開戶費用等,可見為一些臨時性的高收益産品動輒資金搬家並不明智。

  秘密

  有些“存款”不是存款

  一些理財産品或是投資工具冠以了“存款”的名稱,但它們並不是存款,有的還具有較高的風險。如一些銀行推出的“投資存款”,是將普通的外匯存款與外匯期權合二為一。

  【案例】由於人民幣升值,一些手中持有外幣的投資者陷入了兩難,他們迫切需要尋求到為外幣保值增值的渠道。然而,選擇了“高收益”的投資存款,卻産生了意想不到的虧損。“存款”也不安全了嗎?

  【點評】事實上,這種“存款+外匯期權”的雙貨幣理財産品在2009年時就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損失。然而記者發現,仍有一些同樣的産品被冠以“存款”的名稱,加上理財經理對風險揭示的缺漏,導致仍有投資者對此類産品産生誤解並直接招致投資損失。

  秘密

  房貸理財收益低於市場

  並非所有存入“房貸理財賬戶”的資金都可以用來抵減房貸餘額,而是採用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資金的方式獲得貸款利率與活期存款利率之間的息差收益。如果分攤到所有資金上,這一收益率並不具備優勢。

  【案例】前幾年劉先生買入的一套房産還有80萬元的貸款餘額。銀行的理財經理為他推薦了“房貸理財賬戶”,50萬元的資金不用提前還貸,卻可以抵減房貸餘額降低利息支出。結果,劉先生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點評】“房貸理財賬戶”這樣的産品是非常討巧的,在沒有降低貸款餘額的同時,銀行增加了存款額,在業務指標考核時起到了“存貸雙收”的目的。對於貸款客戶來説,選擇這樣的産品則需要了解的是理財賬戶收益的實際計算方式。不同的銀行對於資金的分檔、收益的計算各有其詳細的規定。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