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券商、保險、信託等金融“同行”均已紛紛實現IPO上市後,期貨公司在上市“版圖”中卻仍是空白。
不過,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日前公開表示,證監會將積極支援期貨公司業務創新,支援符合條件的期貨公司發行上市。在空白了很久之後,期貨公司IPO是否會在管理層的積極表態和支援下實現“破冰”,備受期待。
而此前不久,證監會相關人士在參加“第六屆中國期貨分析師論壇”時已透露,目前已有10多家期貨公司的財務指標達到了主機板上市條件。
做大市場“蛋糕”
證監會高調支援期貨公司IPO,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即期貨業做大市場“蛋糕”的預期。在全球經濟處於下行週期,經濟運作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大的背景下,避險需求和投資需求增加,市場各方寄希望於期貨市場更好發揮作用,為實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也為投資市場提供新的渠道和工具。
“今年是期貨市場的創新年。”在多個場合,證監會相關人士作出如此表述。
事實如此,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白銀期貨已經掛牌上市,成為年內期貨市場首個創新品種。繼白銀期貨之後,一個更受期待的品種——原油期貨,也已被業界列入今年可能上市期貨新品種的隊伍。按照海外市場經驗,原油期貨這一重要品種的推出,很可能改變現下期貨市場的格局。除了白銀和原油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相關人士透露,該交易所今年準備推出的玻璃期貨,已通過預審,菜籽、菜粕期貨則已立項,馬鈴薯期貨合約設計也在進一步創新中。而在商品期貨醞釀創新的同時,國債期貨作為繼股指期貨之後的第二個金融期貨品種,也有望在今年取得突破。目前,我國國債現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1年底,國債年度發行量已上升到1.4萬億元,可流通國債高達6.4萬億元。對應這一現貨市場,未來國債期貨的市場空間不可小覷。從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已經啟動的國債期貨倣真交易來看,國債期貨也已經充分顯現出了其活躍和市場參與熱情。
除了新品種,對今年的期貨市場而言,還有一個可以期待的創新就是期權。作為新的交易方式,期權的推出將使國內期貨衍生品市場迅速擴容,將改變整個衍生品市場格局。前不久,大連商品交易所已經啟動商品期貨期權內部倣真交易,而其他幾大交易所也都在積極籌備推出期權産品。
期貨市場做大“蛋糕”,自然離不開期貨公司這一市場主體的發展。在推進市場創新的同時,支援期貨公司IPO上市做大做強,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其實,在管理層對於期貨市場的創新“藍圖”中,也不乏期貨公司本身的創新和改善。證監會有關人士近期透露,今年市場創新中,優質的期貨公司可能獲准開展倉單質押貿易、境外代理等新業務,而期貨公司代理髮行基金也正在積極研究中。
已初具IPO條件
在期貨市場大發展的預期中,期貨公司IPO到了該填補空白的時候。
就上市條件而言,A股發行上市主體需要具備 “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凈利潤累計大於3000萬元”、“發行前股本大於等於3000萬元等”等財務上的硬指標。從前些年來看,由於期貨市場品種較少,期貨公司盈利模式單一,大多數期貨公司確實也未能達標上市。但最近幾年,伴隨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期貨公司也已慢慢走出了低谷,並且逐漸形成優質的“第一梯隊”。
中國期貨業協會網站公佈的期貨公司分類結果顯示,2011年入選A類期貨公司共有20家,除6家期貨公司沒有公佈當年業績外,其餘14家期貨公司大多都符合了 “連續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大於3000萬元”這一條件。其中,中國國際期貨、永安期貨兩家公司更是已連續3年凈利潤過億元,華泰長城期貨、廣發期貨、南華期貨則連續3年凈利潤超過5000萬元,此外,浙商期貨、江蘇弘業期貨、魯證期貨、中大期貨4家公司也已連續3年凈利潤突破4000萬元。不僅如此,期貨公司業績增長十分強勁。不少期貨公司在2009年凈利潤都不算很大,很多還在2000萬元以下,但經過了兩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就翻了很多倍。如中證期貨,該公司2009年度凈利潤僅為1189.16萬元,到了2010年凈利潤就達到了4252.02萬元,2011年更是實現凈利潤8014.2萬元,同比增幅高達88%。又如海通期貨,2009年凈利潤僅為1400萬元,2010年增長至5101萬元,增幅高達264%,2011年繼續增長達到6600萬元。
正是基於這一系列積極的數據,證監會相關人士坦言,截至2011年底,已有10余家期貨公司達到了主機板上市的條件。不僅如此,隨著管理層對期貨業本身的創新不斷落實,期貨公司也將改變目前相對單一盈利模式的現狀,在未來市場中更加迅速地成長。屆時,還會有更多的期貨公司加入到IPO達標隊伍中。
只不過,按照目前的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申請設立期貨公司,股東應當具有法人資格,這也就意味著新入股股東應當具有法人資格。而上市公司是必然有自然人存在的股份制公司。就這一現實障礙,很多業內人士則認為,目前監管部門積極推動期貨公司改革創新,支援期貨公司IPO上市,那相應的也會進行相關規則修訂,為期貨公司IPO掃除障礙。
IPO上市在滿足期貨公司補充資本金需求同時,也將為期貨公司業務發展、拓展市場帶來持續的現金支援。目前,包括永安期貨、金瑞期貨、南華期貨在內的不少期貨公司已開始積極備戰IPO。
市場聞風先動
與此同時,不少非期貨上市公司也聞風而動,開始在期貨行業“跑馬圈地”。如中利科技近日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參與創元期貨增資擴股,計劃以不高於2500萬元的出資,購入其11%的股份。從目前來看,創元期貨凈資産不足1億元,凈利潤1144.50萬元,規模還比較小,尚未進入期貨公司備戰IPO“第一梯隊”。但正如中利科技有關人士表示,公司參與創元期貨的增資,主要是著眼于長期性。
目前正在停牌中的上市券商——山西證券最新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格林期貨全部股權事項。山西證券已全資持有大華期貨,此次再度收購格林期貨,如此大手筆,在業內人士看來,自然是想在期貨市場做大“蛋糕”及期貨公司IPO中分得一杯羹。另一家停牌公司——中國中期,在2011年8月出資2223.82萬元參與了中國國際期貨的增資,中國國際期貨目前已是規模最大的期貨公司之一。眼下中國中期停牌並公告,公司正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項,但市場猜測,公司所謂重大資産重組或是為收購另一家期貨公司。
在期貨市場持續做大、期貨業突飛猛進發展的同時,資本並購早已暗流涌動,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熱衷於參與期貨公司的增資擴股和兼併收購。數據顯示,2010年年末時,共有32家上市公司控股和參股期貨公司,投資總額為37.45億元;而至2011年末,這類上市公司增加至36家,年末投資總額則攀升至62.42億元,一年期間增加超過六成。這其中,以上市券商最為積極,他們不斷通過增資和並購,進入到期貨領域,打造證券市場全産業鏈。去年4月,山西證券通過拍賣市場競得大華期貨7.69%股權,從而實現了全資控股。廣發證券在去年5月增資旗下廣發期貨至6億元,此後不久又進一步將註冊資本提高到11億元。國元證券也在去年對國元海勤期貨進行了增資,國金證券對國金期貨進行增資,中信證券旗下中證期貨則獲准吸收合併新華期貨。
而今年,在證監會的積極表態中,期貨公司IPO有望“破冰”,無疑將為更多企業帶來新一輪的造富遐想。只不過,隨著這一預期越來越明確,期貨公司收購成本也將“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