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故障頻發 自助銀行擴張尚待服務跟進

2013-08-16 16:10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林天泉

  ATM機,作為近年來商業銀行廣泛鋪設的電子設備終端,已經逐漸被社會公眾所接納,並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由ATM機技術缺陷及故障所帶來的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事件也時常見於媒體。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銀行來講,協助廠商消除設備故障、彌補投資者損失本責無旁貸。但商業銀行卻總難放下“身段”,在舉證困難的消費者面前,缺乏主動承擔義務的“氣度”。

  ATM機“事故知多少”

  “吞錢”是ATM機慣用的“耍賴”手段。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自動存取款機單次最大存款限額一般為10000元整,且每次存款都有可能“吐出”未能識別的鈔票,一存一吐之間,存款金額稍大的用戶就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多次存取操作。而ATM機則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耍賴”。近日,向《證券日報》致信的喬先生便遇到了這一問題,其通過銀行的ATM機存儲了4萬餘元現金,在經過自動存取款機的多次存取操作後,喬先生認為,ATM機機器上顯示存入的餘額與他實際存入ATM機的資金相比少了1400元。隨後,喬先生與銀行進行了多番交涉。據喬先生介紹,涉事銀行網點在查閱ATM機存取款賬目後也發現ATM機中多出了1400元,但是因電腦中無資訊顯示這筆錢屬於喬先生而拒絕為其劃撥。至今,喬先生尚未要回這“多”存入的1400元。

  據記者了解,ATM機在持卡人存取款時出現“吞錢”故障屬於ATM機最常見的故障之一,原因主要有銀行系統維護、錢在機器中卡住、單次存入數量過多等,商業銀行在核實資訊後一般可以補發給消費者,但須假以時日,而由於取錢延誤導致的損失,往往需要消費者自行承擔。

  除了“吞錢”這種常見故障外,ATM機的安全隱患還包括其他“高科技”的手段,如不法人員在ATM機上加裝資訊提取設備複製銀行卡資訊;此外,還有ATM機管理人員操作失誤導致的風險等等。

  銀行難放下“身段”

  電子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其相關設備終端數量也在快速增長。各家銀行也毫不諱言對電子銀行業務發展的支援力度。

  工商銀行2012年年報顯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自動櫃員機可用設備70202台,增長18.7%;農業銀行2012年年報表示,截止到去年年末,該行現金類自助設備達76234台,年交易金額8.77萬億元,自助服務終端達34314台,年交易金額6.93萬億元;中國銀行2012年年報指出,“年末本行在中國內地運作中的ATM機設備3.91萬台,自助終端2.09萬台,自助銀行1.18萬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27%、35%和25%。”;建行則在去年年報中表示,“(2012年)自助設備增加11323台,新增量同業第一”。

  而自助設備的增加雖然帶來了便捷,卻不能替代人工服務。

  一位在某國有大行網點ATM機進行取錢操作時被“吞錢”的消費者對記者表示:“事發之後向銀行提出申請,銀行方面説先要等審核。事發日是週五,銀行包括審核等一系列程式走下來之後,隔了一個多星期才將我‘被取款’的錢發回我卡裏。如果我的錢急用呢?如果我的錢額度很大呢?銀行讓我等這麼久是不是也應賠償呢?”

  針對由銀行硬體設備導致投資者的損失,本報記者致電相關法律人士,該人士指出,銀行應為自己的POS機、ATM機等硬體設備的故障,以及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但是有時銀行掌握著錄影監控等證據資源,有可能會使消費者舉證遇到困難。

  “不過像‘吞錢’這一類故障一般能夠解決,因此雖然有糾紛,但是訴訟案件也並不多見。而如果像喬先生那樣,因某些原因導致得不到銀行方面的合適補償,最好的方法仍是進行訴訟。對於類似事件,消費者應在此前與銀行的交涉中有意識的進行錄音及保存存款單據等證據。”上述人士指出。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