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首要任務”震動誰的神經

2013-01-18 09:5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王偉

  從2013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傳來消息,今年銀行業監管工作“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為首要任務,嚴防信用違約風險、嚴控表外業務關聯風險、嚴管外部風險傳染。”此舉多被坊間媒體解讀為銀行業擬布“重兵”防控風險。

  其實,每年1月初召開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已經成為了銀監會的傳統做法。與往年相比,銀監會今年發佈的會議文件官氣有所減少,專業性有所增加,強調的監管目標也更有針對性,這些都體現了銀監會在制定監管目標方面的進步。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會議明確提出2013年銀行業監管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似乎讓人看到了中國銀行業在風險管控方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局,這不禁令人感到絲絲寒意。

  應該説,銀監會敢於把這個題目提出來是需要一些勇氣的。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佔據著全球各種銀行排行榜前列,無論是資産規模還是一級資本充足率都可以傲視群雄。同時,官方發佈的數據也顯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年年下降,現已低於國際平均水準。但是,中國銀行業風險狀況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卻沒有多少人能説得清楚。例如,IMF自2011年以來曾多次提示中國銀行業存在潛在風險,而央行則一方面認為IMF的評估較為全面、具有專業性;另一方面又強調,IMF對中國經濟缺乏深入了解,某些觀點不夠客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為風險意味著不確定性,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對銀行的風險狀況究竟如何給出一個簡單而確定的答案,這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另一方面,中國的特殊國情則使得銀行業風險評估和管控較西方國家更為複雜。

  當前,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多數都是私人擁有的,國家對銀行業的監管主要通過立法手段,而不會直接干預銀行的經營決策;銀行出現經營困難時,政府直接給予財政援助的案例也極少,大多數情況是通過存款保險、破産兼併的商業化手段來解決。但是,目前中國的情況是,國家資本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佔有統治地位,商業銀行的年度信貸規模、貸款投向和高級管理層的人事任命都處於國家的管理之下,“中國的商業銀行背後有國家撐腰”的觀念因此始終深植于絕大多數人的心中,這不僅使得中國的儲戶和投資者對中國商業銀行及其産品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也使得中國商業銀行的高管們在做出決策時往往要比外國同行顯得更“大氣”、更“富有效率”。

  其次,我們國人特有的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式的智慧進一步增加了中國銀行業風險管控的難處。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資金池”式的理財産品,到第三方借商業銀行的網點場地銷售自己的理財産品等等,都是這種“智慧”的體現。在追逐利潤和增長速度為第一要務的情況下,需要出臺多少條監管措施才能管得住這種“智慧”呢?

  由此看來,雖然銀監會2013年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氣象,但僅僅依靠銀監會一個機構,恐怕還無法實現有效管控銀行業風險、保障金融行業平穩運作的目標,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控仍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課題。(記者 杜鵑)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