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232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則較上月和上年同期明顯擴大。專家表示,數據體現了當前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已産生良好效果,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有所加大。另一方面,在穩增長以及全球貨幣氾濫的背景下,我國金融信貸不應過度放鬆,未來信貸政策仍應保持緊平衡,以應對輸入型通脹壓力,防止政策微調變成超調。
【 貨幣政策收效良好 】
央行近期發佈的《2012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1539億元,略低於市場預期。而9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65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4041億元和1.22萬億元,環比和同比均保持高增速。
分析人士認為,數據增減的背後,凸顯出監管層對當前信貸投放節奏進行控制的意圖,而債券融資的擴容則體現出當前融資結構的逐步優化。同時,9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4.8%,環比回升1.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7.3%,環比高出2.8個百分點,雙雙實現環比大幅度回升。業內人士分析,廣義貨幣增速穩中趨升,基本上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肯定當前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的成效時指出:截至9月末,人民幣信貸餘額增速為16.3%,較1月末提高了1.3個百分點。當前總體流動性較為合理適度,可以滿足實體經濟增長需要,這種“緊平衡”格局也有助於應對潛在通脹壓力。這説明,當前貨幣政策和適度放寬的信貸政策擴大了信貸規模,保證了經濟的平穩增長。
【 不能靠濫發貨幣保增速 】
信貸規模的擴大既要確保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又要切實服務於實體經濟增長,這就要求信貸政策的寬鬆是適度的。過快地增加信貸規模會造成銀行資産品質下降、信貸結構不合理、金融泡沫上升等不良後果。
針對社會融資規模的擴大,連平認為,有理由相信相當部分流向了基礎設施和房地産。這必將增加未來經濟回升的動力,但由此産生的風險也應高度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中國金融市場仍缺乏有效的價格機制,而經濟增長也不可能永遠維持在不可能持續的“房地産化”的基礎之上。易憲容認為,在當前産量過剩、經濟結構調整及企業去庫存化的過程中,企業盈利越來越困難,宏觀經濟形勢又面臨通貨膨脹上行壓力,效倣歐美各國的量化寬鬆之路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採取過度寬鬆的信貸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並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另一方面,過度放鬆的信貸政策會造成企業融資依賴銀行,不利於企業社會融資能力的提高。央行數據顯示,9月份企業債券凈融資2278億元,同比多1758億元。前三季度企業債券凈融資更是達到1.56萬億元,同比多7186億元。光大證券資深分析師鐘正生認為,三季度企業債券融資月均增加2450億元,可見央行通過控制信貸閥門優化融資結構的意圖比較明顯。
【 刺激經濟又不引發通脹 】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已經見底,四季度將逐步出現回升態勢。中國仍有通過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空間。然而,更多的國內學者與經濟界人士提出應堅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連平認為,未來貨幣和信貸增長應保持平穩適度,既要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又不宜過快。為此,一是建議在四季度或明年初信貸需求較大時適度下調準備金率1次至2次,以保證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二是進一步優化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銀行經營情況適時調整相關參數;三是繼續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避免貨幣市場利率過高和過度的季節性波動。
針對企業融資渠道的多樣化,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區副主席哈繼銘建議,中國要發展多種融資渠道,加大債券發行力度,從而化解金融風險,支援實體經濟。
央行副行長易綱已明確表示,本輪經濟刺激政策會是“足以支援經濟復蘇但又不會引發通脹上升”的適當規模。在保持信貸規模“緊平衡”的前提下,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靈活性,及時應對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