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解禁大限漸近 大股東減持暗流涌動

2012-09-14 09:12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王偉

  10月底,創業板即將年滿“三周歲”,多數首批登陸創業板的公司也將邁入全流通行列,當月解禁規模預計逾500億元,環比增加15倍。而未來一年,135家創業板公司的解禁規模預計超過2000億元。中國證券報記者13日逐一致電10月底首批解禁的26家公司獲悉,目前多數公司態度尚不明朗,億緯鋰能則明確表示大股東暫不減持。

  市場人士指出,數額巨大的解禁規模將不可避免地會對創業板市場帶來衝擊,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既要尊重創業板大股東限售股解禁的權益,也需要加強制度約束,進一步完善減持環節。

  全流通“陣痛”恐難免

  相比主機板和中小板,創業板的股本結構相對封閉。數據顯示,目前創業板的限售股佔總股本比例高達61.16%,而滬深主機板的限售股比例均低於20%,中小板這一比例為40.68%。限售股佔比偏高,意味著創業板在走向全流通過程中,將承受更大的解禁和減持壓力。

  10月30日是創業板成立三週年的日子,特銳德、神州泰嶽等26家公司的大股東關於上市之後三十六個月內不轉讓股份的承諾也隨之到期(另外兩家首批登陸創業板的公司探路者、上海佳豪大股東持股將於11月1日解禁)。這導致創業板10月底解禁規模將飆升至522.15億元,環比增加15.57倍。

  首批公司全流通打開了解禁大潮的閘門,創業板面臨的解禁和減持負擔不是短期問題,而會長期存在。數據顯示,2013年創業板單月平均解禁市值將高達179億元,而2012年1-9月的平均值僅70.96億元,凸顯出化解這一問題的緊迫性。

  針對創業板解禁高峰將至的情況,深交所近日發佈《創業板資訊披露業務備忘錄18號》,要求實際控制人應在大宗減持等出售行為2個交易日前刊登股份減持計劃公告。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表示,創業板推出以來,大批高管辭職套現,原始股東也通過減持賺得盆滿缽滿,監管機構、投資者一直處於容忍的狀態中。無論是原始股東還是高管,都應該著眼于企業做大做強。

  業內人士認為,在衡量大股東解禁對市場的影響時,必須要考慮到當前創業板的承受能力。未來一年,將有135家公司大股東股份解禁,期間創業板解禁規模將高達2200億元,而剛剛過去的8月,這些公司的股票成交總額僅728.74億元。近一段時期,A股市場在經濟增速放緩、業績增速回落等因素的影響下,交易活躍度明顯下降。創業板指數雖然今年以來實現1.4%的微弱漲幅,但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大量解禁股份集中“泄洪”無疑會加重二級市場資金面負擔。

  “解禁不一定要減持。”神州泰嶽證券部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適度的減持有利於股票市場流通,大股東關於減持的任何決定都會考慮市場影響,並且會從公司發展的角度考慮。

  的確,創業板未來一年解禁規模2000多億元,並不意味著會有同等數額的減持。對於總市值普遍偏低的創業板公司來説,解禁潮對於股價造成的衝擊早已有前車之鑒。2010年1月,首批創業板公司網下配售股份即將解禁,從1月15日開始,28家公司的股價紛紛連續下跌,特銳德半個月跌幅高達17.4%。2月1日,參與配售的機構持股解禁,當日大批解禁公司遭受重創,特銳德全日大跌8.13%。

  為了了解創業板公司大股東未來的減持意願,中國證券報記者逐一致電將於10月30日解禁的26家公司。其中,10家公司證券部電話無人接聽,或以負責人出差、開會為由拒絕接受採訪。另有15家公司表示,上市公司不了解大股東解禁之後的減持計劃,一旦有相關減持資訊,公司將會嚴格按照深交所政策及時披露。億緯鋰能則給出了明確答覆:“大股東是公司發起人,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減持,他們希望公司能夠發展壯大。此外,少數原始股東非常看好公司,未來可能會進行增持。”

  從上市公司的態度來看,靜觀其變成為主流想法。然而,需要強調的是,瞬息及至的解禁潮對於創業板的影響將是空前的,鉅額解禁規模帶來的情緒壓力,以及扎堆減持給市場帶來的衝擊都不容小覷。

  一方面,創業板大股東持股成本低廉,落袋為安的心理增加了未來減持的可能。以創業板高管為例,自2009年以來,535位高管先後進行了減持,累計套現金額61.50億元。2011年年報顯示,所有創業板公司的高管薪酬支出總額為8.60億元。也就是説,僅以當前減持情況看,創業板高管從股市獲得的金錢已經是年薪的7倍多。

  另一方面,創業板大股東可能會面臨一種艱難選擇,通過實業經營難以獲得滿意業績,利潤變薄又會導致分紅縮水,反而是二級市場套現會直接獲取大量財富。

  減持環節亟待完善

  當然,在證券市場制度漸趨成熟和完善的當下,限售股到期之後,賦予大股東的持股流通權符合公平原則。不過,基於創業板市場的承受能力,約束限制減持行為實屬必要。

  左曉蕾指出,對於辭職套現的高管,建議按照取得股權成本與減持金額計算獲利,對其徵收高額所得稅。當然,對於三年禁售期滿的大股東會比較難處理,他們已經按照當年公告兌現了限售承諾,如何緩解減持帶來的衝擊,需要更加合理的制度性安排。

  市場人士建議,首先,資訊披露內容應更加詳細和具體。在減持計劃中,大股東不僅應披露減持目的、期間、數量、比例和方式,還應對上市公司發展作出展望,包括未來的盈利前景和重組變動,以防大股東在業績變臉或並購生變前“跑路”。此外,還應強制規定大股東披露擬減持價格區間,並對價格下限加以限制。

  其次,《備忘錄18號》規定大股東擬減持5%,即觸發披露義務,這一比例可以進一步下調。偏高的披露門檻,將使得創業板多數大股東存在隱性減持的可能,而其套現總額不可小覷。同時,針對不同質地的公司應設定差異化披露標準。

  此外,還應加強大股東減持期間的資訊反饋。如果創業板股票的股價連續下跌或成交量明顯放大,應披露期間大股東的交易記錄,並對交易異動的原因加以解釋。對於頻繁實施套現行為的大股東,應從定量披露改為定期披露,每週或每月披露股份變動情況,便於投資者了解減持資訊。

  專家表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既要尊重創業板大股東限售股解禁的權益,也需要通過制度約束,在減持環節進行完善,並細化資訊披露內容,這將有利於創業板市場的穩定和保障投資者權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