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8月來連續四次逆回購 降準窗口仍未關閉

2012-08-16 10: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范樂

  中新網8月15日電(金融頻道 安利敏)近期央行逆回購的每次放量和縮量,都會觸發市場敏感神經,引起市場高度關注。14日央行再開展500億7天逆回購,業內分析央行8月降準窗口仍未關閉

  8月來連續四次逆回購 央行偏愛逆回購

  央行14日發佈公告,再次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逆回購操作。本期逆回購期限為7天,交易量為500億元,中標率為3.35%,持平上期。這是8月以來連續四次維持500億元逆回購的操作。公開數據顯示,今年6月底啟動的這輪逆回購操作已連續滾動七周之久,累計操作規模約8000億元。

  隨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逆回購已成央行常態化操作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近期更成為流動性管理“工具庫”的首選。

  據中國證券報8日報道,近10年以來,央行開展逆回購操作的目的一般是平抑春節等短期因素造成的資金面波動,因此逆回購的使用頻率往往是每年一兩次、每次也僅僅維持一兩周時間。而今年以來,央行對於逆回購的倚重明顯增加。繼1月、5月分別進行兩期逆回購之後,6月26日以來央行已連續7周滾動開展逆回購,創下自2002年6月以來連續逆回購操作的最長時間紀錄。這意味著,逆回購操作已經重新成為常規貨幣政策調控工具。

  據上海證券報13日報道,央行在近期發佈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出,下一階段“運用逆回購、正回購、央行票據、存款準備金率等各種流動性管理工具組合,靈活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平穩運作”。

  常態化操作的逆回購,可以比存、貸款基準利率更快地傳遞央行的利率政策信號,有利於加強對市場預期的引導,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的作用。實際上,通過回購利率來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增強利率彈性,是國外央行常見的公開市場操作方式。

  雖然央行頻頻展開逆回購來釋放流動性,但市場仍普遍對降準預期寄予厚望。

  降準步伐放緩 央行很“糾結”

  央行在1月和5月實施逆回購後,接踵而至的便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而最新一輪逆回購次數和規模都超過了前兩輪,央行卻遲遲沒有宣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被市場寄予厚望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上週末再度爽約。

  市場“降準”預期緣何一再落空,對此解放日報14日援引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是否“降準”,央行要考慮的因素不只是債市,還包括物價、消費、國際收支平衡,等等。

  一方面,自今年5月以來,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同比跌幅逐步收窄,匯豐PMI甚至回升,這表明央行之前多次降準和降息,已經産生了積累效應和積極效果。在經濟出現築底跡象後,央行顧慮降準釋放出來的剛性流動性或無法被較為低迷的實體經濟吸收。是否繼續使用刺激信貸效果更好的“降準”工具,尚需觀察。

  另一方面,國內房價乃至全球商品市場都出現明顯反彈跡象,央行對待“降準”更趨謹慎。在中央始終強調加強樓市調控不動搖的背景下,央行謹慎對待“降準”,把住資金龍頭,應當説抑制房價繼續上漲、防止房地産金融泡沫繼續膨脹的政策意圖非常明確。

  業內分析:仍有降準必要 8月降準窗口仍未關閉

  上海證券報13日援引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逆回購只是短期引導利率波動的工具,並非長期投放流動性的工具。央行以公開市場逆回購來緩解或調控市場流動性或只是短期政策偏好,不代表逆回購將長期持續。考慮到經濟下滑風險仍未消除,為保持銀行間流動性合理均衡,未來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下調的必要。

  據新華網14日報道,鋻於我國7月出口、工業增加值、消費等多項宏觀經濟數據均遠低於預期,而銀行信貸增長也較為疲弱,下半年要達到穩增長的目標,貨幣政策需要進一步放鬆。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預計,外需的疲弱和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加強,導致外匯佔款增量持續低迷,8月降準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金融時報13日分析認為,“降準”預期的落空,僅是“降準”週期拉長的結果,表明目前依靠逆回購滾動操作,可以滿足市場流動性需求。不過,逆回購並不能取代“降準”,一旦各種條件具備,“降準”仍會不期而至。(中新網金融頻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