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版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和新興經濟體經濟放緩列為世界經濟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不過,從上週全球多家經濟體公佈的經濟數據中記者發現了不少亮點。總的來説,這些數據大部分強于預期,似乎驗證了全球經濟可能正在加速溫和復蘇的觀點。其中,最大的意外亮點來自英國。據悉,主要受奧運效應推動,英國第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環比增長數據不僅三個季度以來首次出現正值,且大大高於市場的普遍預期。當然,不出市場預料,歐元區經濟數據依然低迷。對此,10月29日與本報記者連線的巴克萊資本環球經濟、新興市場及外匯研究主管皮耶羅 蓋齊表示,歐元區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財政“逆風”。而近期全球經濟的最新發展使財政乘數高於原來預期被更多地接受,即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會比較好。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經濟正處於十字路口:工商企業需求比較疲軟但消費者需求已經反彈,特別是房屋開工和零售數據均已好轉。皮耶羅 蓋齊説,好于預期的消費者需求和有跡象顯示經濟活動已經觸底(三季度GDP數據和9月份ISM指數)意味著美國第四季度經濟適度樂觀。在貨幣政策方面,一如市場預期,因家庭支出的增加略快於預期,上周美聯儲貨幣政策例會按兵不動。目前巴克萊資本的基本預測仍是年底之後美聯儲會將其現行的在扭轉操作下每月購買450億美元長期國債轉變為無限量購買。
再看英國經濟。據悉,主要得益於倫敦奧運會的正面效應,三季度英國經濟一改此前連續三個季度的負增長,環比增1%,超出了之前普遍預期的0.6%,被市場視為“二次探底結束”。在此背景下,皮耶羅 蓋齊預計,可能的潛在增長動力以及英格蘭銀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某些成員對於進一步量化寬鬆(QE)越來越多的不安,可能令英國不會再進一步推QE。
從中國的情況看,前期政策逐漸顯效,經濟企穩跡象明顯。結合日前公佈的9月月度經濟數據來看,最新公佈的10月份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已升至三個月高點(49.1),遠高於上月47.9的終值,顯示製造業活動延續回暖態勢,新訂單回升,去庫存近尾聲。皮耶羅 蓋齊認為,“上周好于預期的10月份匯豐中國製造業PMI初值以及官方公佈的9月份經濟數據描繪了一幅一致的畫面,即在政策寬鬆、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房地産價格復蘇、外需改善的大背景下經濟活動可能進一步恢復。”儘管今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強勁反彈似乎不大可能,但皮耶羅 蓋齊認為,巴克萊資本的基本預測值仍可能上行。
根據摩根大通10月29日公佈的數據,綜合體現中國市場信心的中國研究信心指數(JSI)10月份環比顯著上揚,從9月份的48.5大幅升至61.2。10月份數據的顯著變化包括市場對銀行業和獨立發電企業的信心大幅上揚,以及市場對消費行業情緒的積極變化。從趨勢上看,對銷售收入和利潤率的樂觀情緒仍然是JSI指數上行的主要推動因素。
令人沮喪的是,歐元區的經濟表現依然不佳。據悉,10月份歐元區PMI初值創下週期性新低,顯示該地區GDP在年底前很可能收縮。同樣地,來自德國的數據證實IFO商業信心的下降趨勢仍然未被打破,這增添了市場對第四季度德國經濟增長平淡無奇的下行風險,認為內需不大可能起到充分支援經濟以抵消低迷的外部環境的作用。在分析歐洲經濟表現不佳的原因時,皮耶羅 蓋齊表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與財政“逆風”密不可分。而近期全球經濟的實質和最新發展使財政乘數高於原來預期被更多地接受,即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會比較好。
具體來説,他解釋道,在危機爆發之前,假設財政乘數約為0.5甚至更低,人們認為即使額外的財政支出的直接影響是提振經濟活動,這種影響也會部分甚至全部被以下兩個間接影響所抵消。其一,也是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在通常情況下會收緊以限制財政刺激的擴張效果;其二,未來稅收增加以彌補更多支出的預期會降低日常消費。不過,這些並不是貨幣政策通常的環境。目前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利率都處於或接近於零,正面臨著經濟學家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即使財政支出增加,貨幣當局也不大可能收緊政策,因經濟增長距離其希望達到的水準依然很遠。因此,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會非常有力。這個邏輯在削減開支方面也適用。鋻於名義利率面臨零的限制且主要經濟體的央行理直氣壯地大開“印鈔機”,貨幣政策要比已做過、宣佈過的更加寬鬆就很困難。
上述理論似乎得到了部分事實的支援。以28個發達經濟體為樣本,IMF日前公佈的一份最新報告發現,最近幾年的財政乘數為0.9~1.7。IMF的上述結果與此前包括薩默斯在內的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後者基於上世紀30年代(最近一次利率達到或接近零的時期)的證據建議平均的財政乘數為1.6。皮耶羅 蓋齊表示,過大的財政乘數令歐元區,特別是歐元區邊緣國家處於困境。面對歐元區的調整,市場一直有些矛盾:當增長數據疲弱之時市場會很失望,但疲弱的增長正是財政政策收緊的必然結果。毫無疑問,由於對稅收收入的更大直接影響,實現一定的預算目標所必需的財政調整規模正變得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