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貨幣競相寬鬆的情景類似,2012年年中,全球央行再次不約而同地選擇寬鬆,將保增長放在首要位置。但在寬鬆表像下,歐洲、美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卻各有隱憂。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説,當利率已處於歷史低位,政策刺激空間與效力將越發有限。與此同時,在全球聯合寬鬆的時代,對於經濟波動性較大的新興經濟體而言,應警惕全球流動性氾濫和貨幣競爭性貶值的風險給本國金融、外匯市場穩定帶來的衝擊。
歐債危機陰影揮之不去,全球主要經濟體陷入增長困境。7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版,在小幅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也明確指出,本就不夠強勁的世界經濟復蘇進一步出現疲弱之勢。就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劇,通脹壓力趨於緩和,全球信心指數大幅下滑,市場悲觀情緒瀰漫之際,全球各大央行集體迎來貨幣再寬鬆時代。據悉,在摩根士丹利跟蹤研究覆蓋的33個央行中,2011年11月以來有16個央行已經採取了寬鬆措施,10個發達經濟體中有7個寬鬆。而澳大利亞、瑞士、挪威、瑞典、丹麥等央行均採取了降息舉措。另外,23個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有9個寬鬆。
17日,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與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貨幣競相寬鬆的情景類似,2012年年中,全球央行再次不約而同地選擇寬鬆,將保增長放在首要位置。但在寬鬆表像下,歐洲、美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卻各有隱憂。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説,當利率已處於歷史低位,政策刺激空間與效力將越發有限。與此同時,在全球聯合寬鬆的時代,對於經濟波動性較大的新興經濟體而言,應警惕全球流動性氾濫和貨幣競爭性貶值的風險給本國金融、外匯市場穩定帶來的衝擊。
歐元區進入“零利率時代” 再多寬鬆皆為無奈之舉
2012年7月5日,註定是個歷史性時刻。當日,歐洲央行將歐元區基準利率從1%下調25個基點至0.75%,新利率已于7月11日正式生效。這是德拉吉在接替前任行長特裏謝後第三次降息,前兩次分別是去年11月3日和12月8日,三度降息後,目前歐元區基準利率已是歐央行歷史上的最低水準,也是歐洲央行首次將隔夜存款利率降到零,意味著歐洲正式進入“零利率時代”。丹麥央行更加徹底,將貸款利率從0.45%下調至0.2%,同時將存款利率自0.05%下調至-0.2%,直接進入“負利率時代”。除下調基準利率之外,從二級市場購買成員國政府債券(SMP),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等作為常規武器,也頻頻亮相歐洲央行的月度貨幣政策例會。與此同時,作為歐盟成員國,英國的寬鬆力度也逐步加碼,資産購買規模已從2000億英鎊增加至3750億英鎊。此外,英國央行一直將利率保持在0.5%,這是該行成立317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放眼望去,歐洲大陸一派“寬鬆”景象。
“對於歐洲央行來説,降息一方面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有利於銀行降低成本。然而,降息恐作用有限,因為歐債問題的實質是投資者對這些國家的財政與銀行風險的擔心,降息並不能減輕市場疑慮。持續高企的意、西兩國國債收益率便是一大佐證。”潘向東表示。儘管如此,當歐債危機還未找到有效解決路徑,成員國財政狀況慘不忍睹,以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配合的傳統治理思路,已失去可行性。因此,歐洲央行過多地承擔起了提振經濟的重任。“而在歐盟峰會後,各國原則同意動用救助基金(ESM/EFSF)直接參與銀行重組和在二級市場購買債券,這意味著救助基金將一定程度地取代歐洲央行。這樣看來,未來一段時期內,再次推出LTRO的概率已大大降低。與此同時,最近一次降息究竟能否對實體經濟構成支援,也尚待觀察。
美國延續溫和復蘇 QE3繼續“引而不發”
為支援經濟復蘇,美聯儲在今年一季度一方面宣佈繼續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保持在0%至0.25%的水準,並與其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超低利率水準有望維持到2014年底。另一方面,聯儲決定繼續實施延長所持債券資産平均到期時限(“扭轉操作”)和國債再投資等政策,並多次表明願意在必要時採取進一步行動以支援經濟復蘇。市場將此解讀為美聯儲並未排除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的可能性。6月例會後,美聯儲宣佈將原定在6月底到期的“扭曲操作”延期至今年年底,以通過壓低長期利率,刺激消費和投資,推動經濟增長。這雖為一種寬鬆舉動,但傳説中的QE3仍舊“神龍見首不見尾”。
北京時間7月12日淩晨,美聯儲發佈了6月19日至20日的會議紀要。然而,同樣一份紀要在市場人士眼中,竟也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解讀。認為QE3推出概率極高的一派看到了這樣的文字:“一些(afew)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委員認為更多刺激政策是必要的……其他一些(several)委員認為如果經濟復蘇失去動能,或經濟面臨顯著下行風險,或通脹持續低於目標,那麼更多的政策是恰當的。”觀點認為,按照聯儲的措辭習慣,“afew”一般指2至3人,而“several”則要更多一些。因此,這段話意味著FOMC擁有投票權的12位委員中,同意採取更多刺激政策的人佔多數。況且7月6日出爐的美國就業數據不理想,更加堅定了上述觀點。與此同時,認為QE3是小概率事件的一派則看到了這樣的文字:“絕大多數參會者認為通脹預期面臨的風險基本平衡。”這意味著大部分委員認為通脹和通縮的風險差不多。由於防止通縮是QE的主要任務之一,所以一旦通縮威脅尚未形成,QE3的概率便不大。“總體而言,美國經濟復蘇雖然緩慢,但並未偏離既定軌道。”潘向東表示,從近期公佈的系列經濟數據來看,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平穩。曾一度將美國經濟拖入深淵的房地産業持續回暖,美國房地産經紀商協會發佈的6月房價指數上升1點至29,創2007年5月以來最高水準;5月季調後成屋銷售年率上升9.6%,5月營建許可總數為78萬戶,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此外,5月消費信貸增加171.2億美元,5月貿易赤字在連續兩個月下降後為486.8億美元。“可以説,目前的經濟數據還不足以驅使美聯儲在7月31日至8月1日的例會中作出政策變動。短期內QE3可能性有限。”他説。
增長前景承壓 新興經濟體難獨善其身
7月5日晚間,中國央行突然宣佈降息。隨後,澳大利亞、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均選擇按兵不動以靜觀其變。7月11日,巴西央行大舉降息50個基點,這是該行自去年8月以來連續第八次降息。次日,韓國央行意外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3%,這是該行近3年半來的首次降息。很顯然,面對外部需求下滑、自身經濟增長放緩、資金外流和貨幣貶值加劇的壓力,以中國、巴西、韓國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已加入降息陣營,相繼推出新一輪刺激措施以提振經濟。
當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新興經濟體也加入降息陣營,這意味著增長難題已不再局限于發達經濟體。匯豐近期一項調查顯示,新興市場第二季持續疲弱,當中以中國及巴西放緩幅度最明顯,導致匯豐新興市場指數從首季的53.6,降至第二季的53。調查顯示,在“金磚四國”中,中國與巴西在擴張速度上落後於印度與俄羅斯,令市場出現雙速增長問題。IMF總裁拉加德7月6日在日本東京發表的演説中特別表達了亞洲經濟前景的擔憂。她指出,自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有半數以上來自亞洲的貢獻,但這並不意味著亞洲具有免疫力,來自歐洲的溢出效應正變得日益明顯,股票價格下跌、財産價格下跌、資本外逃和收益率差變大已經對一些亞洲國家造成了影響。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亞洲除日本外經濟體今年GDP預計增長6.6%,低於4月份預測的6.9%。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邊衛紅認為,當前新興經濟體實際面臨三重壓力。首先,外部環境惡劣,被債務危機困擾的歐洲仍然是最大風險來源。在外部需求不濟的情況下,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産業深受打擊。其次,新興經濟體自身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當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走到盡頭,經濟減速不可避免。再次,近段時間以來,新興經濟體出現的大量資本外流及貨幣大幅貶值跡象,在加劇金融市場動蕩的同時,與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一道,進一步惡化增長前景。有資料顯示,今年二季度以來,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貨幣兌美元的跌幅已高達兩位數,韓元、印尼盾、新加坡元和泰銖等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也紛紛連續走低。
潘向東警告稱,為了“保增長”,不少新興經濟體通過下調基準利率或存款準備金來提振經濟。然而,降息會導致內外息差減小,可能進一步降低這些國家貨幣和資産的吸引力,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使得資本流出國遭遇貨幣貶值和資産價格暴跌的衝擊。此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面臨著自身經濟增長放緩和內部經濟結構問題,從而令其對外資的吸引力下滑。